鼻咽癌是我國及東南亞各國高發腫瘤之一,治療首選是放射治療。鼻咽癌患者頸部皮膚放療后會因毛細血管擴張出現紅斑,進而出現色素沉著。小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導致局部缺氧及繼發細胞損傷死亡,出現脫皮、脫發、潰瘍、出血、壞死或因液體潴留而出現水腫。重者被迫停止放療,影響放療的順利進行,進而影響療效。近期使用比亞芬軟膏(三乙醇胺)防治放射性皮膚損傷,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55例中隨機分為兩組,其中預防組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齡51歲。治療組27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齡48歲。均經病理確診鼻咽癌行放射治療。兩組放療方案相同,鼻咽部照射總量為DT 70Gy,6~7周完成。頸部淋巴結劑量66~70Gy,頸部預防照射劑量50Gy,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設野、放療劑量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方法 預防組:從放療第一天開始由患者將比亞芬軟膏(三乙醇胺)均勻涂在頸部照射野皮膚,并且超出照射野邊緣1cm左右。放療前2小時清潔皮膚后外涂一層藥物約1~2mm厚,并輕輕按摩至吸收,每天2~3次至放療結束。治療組:在放療出現皮膚反應如紅斑、燒灼感開始使用比亞芬軟膏(三乙醇胺),每日2~3次,輕輕按摩至吸收。在兩組中均嚴格按整體護理要求宣教。指導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避免感染。放療前理發、剃胡須,勿用刀片工具,勤剪指甲,勿搔抓皮膚。囑患者保持照射野皮膚清潔,干燥,宜穿柔軟,寬松,衣領大的全棉衣;避免摩擦,避免陽光照射,夏天盡量避免出汗,洗澡時勿用肥皂,勿用過冷過熱的水,勿用毛巾揉搓皮膚,勿在照射部位貼膠布,勿擅自在照射野皮膚使用刺激性油膏和其他藥物,以免刺激皮膚加重反應。
1.3 觀察指標與統計學方法 根據美國放射腫瘤學研究中心和歐洲放射腫瘤學會(RTOG/EORTC)皮膚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進行評定。1)ICR 0:皮膚無變化;2)ICR ①:紅斑;照射野皮膚微紅,有時瘙癢;3)ICR ②:色素沉著,皮膚稍有色素沉著,微黑;4)ICR ③:干反應,皮膚明顯色素沉著,發黑干燥,有時皮膚裂開及干性蛻皮;5)ICR ④:濕反應,重度色素沉著,皮膚水腫,水泡滲出,可有破潰。對兩組患者每周進行評估,觀察記錄皮膚反應發生的時間、程度及持續時間。
2 結果
兩組病人皮膚反應發生率 均為100%,兩組至治療結束均為順利完成放療,但預防組嚴重程度明顯低于治療組。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兩組出現時間 預防組Ⅰ、Ⅱ、Ⅲ度分別為4周、6周、7~8周。治療組Ⅰ、Ⅱ、Ⅲ度分別為3周,5周,6~7周。兩組無因皮膚反應重而停止放療。
比亞芬軟膏藥物最早用于治療放射性皮炎,是歐美放射性皮炎的一線用藥;并且也是法國家庭里必備的治療日光灼傷和I/II燙傷用藥。研究發現比亞芬軟膏能有效地治療急性放射性皮炎,能有效治療放療所致的急性放射性皮炎,緩解皮膚緊繃感,使皮膚保持柔軟,減少Ⅱ度、Ⅲ度放射性皮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