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惠平 莊輝 劉燕敏 馮霞 檀玉芬 劉妍 張欣 趙春惠
2005-1-24 9:06:11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年,第13卷,第1期,12-16頁
[摘要]
目的 分析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PBC) 出現的自身抗體等免疫學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方法 對3000例肝功能異常患者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核抗體(ANA)、抗線粒體抗體(AMA)、抗平滑肌抗體(SMA)和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等,并對ANA和AMA亞型及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SLA/LP)、LKM-1和抗肝特異性胞漿抗原型1抗體(抗-LC-1)等肝臟疾病相關的自身抗體進行了檢測。
結果 3000例肝病患者中,PBC 52例占1.7%。PBC患者的AMA和AMA-M2抗體均為陽性,52例PBC中,94.0%呈AMA高滴度 (≥1:320)陽性,79.0% M2>200RU/L,78.0% ANA陽性。ANA的主要熒光模式為細胞核膜型、細胞核點型和著絲點型。少見的熒光模式有抗干燥綜合征A/B(SS-A/SS-B)、細胞核均質型、核仁型及顆粒型等。PBC患者免疫球蛋白M、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白細胞介素(IL)-6、IL-10、腫瘤壞死因子α和干擾素γ水平高于正常人。5例表現為自身免疫性肝病重疊綜合征,其中2例抗-SLA/LP陽性,提示PBC與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型的重疊;1例抗-LKM-1陽性,提示PBC與AIH 2型的重疊;2例ANA陽性,且肝活體組織檢查證實存在AIH和PBC的病理改變,提示為PBC與AIH 1型的重疊綜合征。
結論 PBC在我國肝病患者中約占1%~2%。臨床已出現典型癥狀者一般均有高水平AMA和M2抗體,多數患者ANA陽性,并有較典型的熒光模式。細胞因子水平升高,提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常可能與發病機制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