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是一種嬰兒常見的過敏性
皮膚病,以頭皮、面部多行性皮損、劇烈瘙癢、反復發作為臨床特征。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見頭面部在枕上和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近年來筆者用自擬祛濕止癢解毒液治療嬰兒濕疹,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方藥組成及使用方法 苦參、白鮮皮、黃芩、黃連、黃柏、茯苓、梔子各15g,水煎取液濕敷患處,每日3~5次,每次15~30min。
1.2 典型病例 患兒,男,10個月,1998年10月8日就診。其母代訴:患兒頭面等處瘙癢、流水8個月余。患兒出生1個月后,頭皮、臉面即起紅斑、丘疹,經常搔抓、摩擦,抓破后流黏水結黃痂,時輕時重,反復發作,曾用
皮炎平、樂膚液、地塞米松及其他中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近日皮損范圍增大,常哭鬧不安,時發熱,大便干,小便赤。皮膚科檢查:頭皮、臉面、頸項兩側及前胸皮膚可見成片紅斑、丘疹及集簇之丘
皰疹,流水糜爛及黃色厚痂,境界不清。腹、背部、四肢皮膚可見淡紅色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皰和脫屑。頸兩側及腋下淋巴結腫大,體溫37.6℃。診斷為嬰兒濕疹(滲出性)。用上方治療,1周后復診,皮疹基本消退,未見新起之損害。
2 討論
嬰兒濕疹,祖國醫學稱之為奶癬,又叫胎癬。本病多因稟性不耐,皮膚嬌嫩,脾胃運化失職,內有胎火濕熱,外受
風濕熱邪所侵,二者蘊阻于肌膚而致。從現代醫學發病機制來看,濕疹主要是由復雜的內外激發因子引起的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目前治療本病大多用皮質激素類藥物,如皮炎平、地塞米松等,具有顯著療效,加上劑型合適,故為醫生和患者所采用。但是不用即又發,易產生依賴性,且往往并發真菌和細菌感染,使病情更加復雜。在嬰兒濕疹的急性期或亞急性期階段,皮損糜爛滲液較明顯時,很容易繼發感染。而皮損炎癥反應中的代謝產物對變態反應的濕疹有著直接影響,使病情加重甚至惡化。為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改善嬰兒濕疹的治療,故選用苦參、白鮮皮、黃芩、黃連、黃柏祛濕止癢、清熱解毒。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白鮮皮、苦參、黃柏對真菌有抑制作用;黃芩、黃連、黃柏對細菌又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黃芩、黃柏、茯苓、梔子皆有抗遲發性超敏的作用。本方祛濕止癢、清熱解毒,又有抑制真菌、細菌感染,抗感染、抗變態反應之功效。且方法簡單,無副作用,療效確切,是治療嬰兒濕疹較為理想的藥物,也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兒濕疹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5期;《祛濕止癢解毒液治療嬰兒濕疹》;關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