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兒童門診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之一,病因復雜,約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為了尋找可能的發病原因,我們自2002年以來采用酶聯免疫分析雙抗體夾心法對急性和慢性蕁麻疹138例進行糞便幽門螺桿菌(H.pylori)抗原(HpSA)檢測,觀察小兒蕁麻疹與H.pylori感染的關系.
1臨床資料
蕁麻疹組:138例均為本科門診患兒.其中急性蕁麻疹74(男44,女30)例;年齡3~14 (平均6.7)歲;病程2 mo內,皮疹發作時伴有腹痛27例(36.5%);平時有腹痛病史9例(12.2%);有胃腸病家族史12例(16.2%);慢性蕁麻疹64(男31,女33)例;年齡2~12(平均6)歲,病程超過2 mo,皮疹發作時伴有腹痛22例(34.4%);平時有腹痛病史19例(29.7%);有胃腸病家族史21例(32.8%).健康兒童對照組:38(男23,女15)例;年齡3~10(平均5.8)歲;近期無腹痛或消化道病史,亦無胃腸病家族史.采用酶聯免疫分析雙抗體夾心法對入選者進行糞H. pylori抗原(HpSA)檢測[1],試劑盒由協和藥業有限公司提供(批號20020301),該試劑盒特異度為95%,靈敏度為95%.結果急性蕁麻疹74例中糞便HpSA陽性率為39.2%(29/74),慢性蕁麻疹64例中糞便HpSA陽性率為65.6%(42/64),經χ2檢驗,χ2=9.6, P<0.01;健康兒童對照組38例中糞便HpSA陽性率為5.3%(2/38),急、慢性蕁麻疹與對照組經χ2檢驗, χ2分別為14.44和35.42,P<0.01,均有高度顯著性差異.
2討論
蕁麻疹發病誘因很多,如藥物、食物、吸入物、感染、內科疾病等均可引起.我們收集了急、慢性蕁麻疹138例,檢出糞便HpSA陽性率為51.4%,與健康兒童對照組38例中糞便HpSA陽性率5.3%相比有高度顯著性差異,說明蕁麻疹患兒消化道H.pylori感染與蕁麻疹發生可能有相關性,尤其發疹時伴有腹痛或平時有腹痛史者,糞便HpSA檢測全部陽性,故有可能H.pylori感染是誘發本病的主要病因之一[2].
參考來源:《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6年4月26卷8期;《小兒蕁麻疹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探討》;劉向萍,朱瑩,劉明,馬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