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醫院治療蕁麻疹的藥物使用情況。方法 選取本院門診330張臨床診斷為蕁麻疹的處方進行分析。結果 治療蕁麻疹藥物的使用頻率前6位依次是酮替芬、苯海拉明、地氯雷他定、依匹斯汀、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抗組胺藥物的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情況。結論 抗組胺藥物廣泛地用于蕁麻疹的治療,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避免濫用藥物。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團”或“風疙瘩”,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常出現在皮膚或粘膜上,表現為局限性、暫時性或瘙癢性的以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的皮膚病。依據蕁麻疹發生的頻率及時間,分為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疾病可短期內(數天至1~2周)痊愈者稱為急性蕁麻疹;若反復發作達數月(1-2月)以上甚至經年不斷者稱為慢性蕁麻疹。
本文選取本院門診330張臨床診斷為蕁麻疹的處方進行分析,了解目前醫院治療蕁麻疹的藥物使用情況,分析抗組胺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門診2009年4月份330張臨床診斷為蕁麻疹(包括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等)的處方進行調查,分別調查各類藥物類別及使用頻次、聯用情況和不合理用藥情況,以藥品使用說明書為用藥依據,并結合臨床相關診治指南和文獻對處方中藥物的使用進行評價。
2 結果
2.1 抗組胺藥物處方的比率
在330張蕁麻疹處方中出現抗組胺藥物312張,占總處方數的94.5%。
2.2 抗組胺藥聯用情況
單用、二聯、三聯、四聯抗組胺藥物處方分別占總處方的19.1%、49.1%、25.5%、0.9%。
2.3 不合理用藥情況
有6張處方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占總處方的1.8%。
2.4 處方藥物類別及藥物
在330張治療蕁麻疹處方中總共涉及l0類藥物,共70種藥物(見表1,藥物類別及藥物排序按使用頻次從高到低依次排列)。
表1 治療蕁麻疹藥物使用統計
藥物種類 藥品數 藥物
抗組胺藥 13 酮替芬、苯海拉明、地氯雷他定、依匹斯汀、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賽庚定、撲爾敏
抗過敏藥物 5 人胎盤組織液、維丁膠性鈣、桂利嗪、硫代硫酸鈉、葡萄糖酸鈣
清熱解毒藥 4 羚羊角滴丸、萬應膠囊、黃連上清、清開靈
免疫調節劑 5 胸腺肽、卡介菌多糖核酸、匹多莫德、云芝胞內糖肽、氨脾肽
激素類 4 甲基強的松龍、強的松、地塞米松、復方倍他米松
免疫抑制劑 3 雷公藤、雷公藤多甙、環孢素A
外用藥物 9 爐甘石、哈西奈德等
維生素類 5 維生素B6、維生素A+D、復合維生素B等
抗菌藥物 10 克林霉素、紅霉素、托氟沙星、頭孢泊肟酯、特比萘芬等
其他 12 復方甘草酸苷、腎上腺素、奧美拉唑、呋塞米、孟魯司特等
合計 70
2.5 使用頻次前10名藥物(表2)
表2 使用頻次前10名藥物
藥物 使用頻次 比例(%)
酮替芬 120 36.4
苯海拉明注射液 102 30.9
地氯雷他定 98 29.7
依匹斯汀 81 24.5
依巴斯汀 80 24.2
非索非那定 71 21.5
人胎盤組織液 60 18.2
雷尼替丁 58 17.6
法莫替丁 57 17.3
咪唑斯汀 51 15.5
3 討論
3.1 藥物使用情況
從表2可看出,使用頻次前1O名藥物中有9種是抗組胺藥物,可見抗組胺藥是目前治療蕁麻疹最廣泛的系統性藥物,治療蕁麻疹處方以第一代H1受體拮抗藥酮替芬使用頻次比例最高,占處方總數的36.4%,酮替芬兼有拮抗組胺H1受體及抑制過敏反應介質釋放的特點,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且價格便宜,故受臨床重視,常與其他新型H1受體拮抗劑配伍使用。苯海拉明注射液使用頻次比例占處方總數的30.9%,在使用苯海拉明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或與人胎盤組織液聯用肌肉注射治療蕁麻疹,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新型H1受體拮抗劑包括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等,具有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小和對心臟傳導阻滯無影響等顯著優點,故廣泛應用于臨床。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為選擇性H2受體拮抗劑,能競爭性阻滯組胺與H2受體結合。H2受體拮抗劑H1受體拮抗劑聯合治療能增加及提高療效,臨床上常與H1受體拮抗劑配伍使用。
3.2 抗組胺藥物聯用情況
抗組胺藥物聯用處方占治療蕁麻疹處方的75.5%。2種抗組胺藥合用情況如下:(1)2種第二代抗組胺藥聯合應用;(2)第一代抗組胺藥+第二代抗組胺藥;(3)第二代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劑;(4)2種第一代抗組胺藥聯合應用。3種抗組胺藥合用情況如下:(1)第一代抗組胺藥+第二代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劑;(2)2種第二代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劑;(3)2種第二代抗組胺藥+第一代抗組胺藥。4種抗組胺藥合用主要為2種第二代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劑+第一代抗組胺藥。
3.3 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以藥品使用說明書為用藥依據,并結合臨床相關診治指南和文獻對處方中藥物的不合理使用進行評價,結果發現6張處方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
有3張處方使用紅霉素與咪唑斯汀合用,存在不合理聯用情況。紅霉素為肝藥酶抑制劑,可引起第二代抗組胺藥如咪唑斯汀的血液濃度升高,發生心臟毒性或其他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增加,咪唑斯汀緩釋片說明書中的禁忌和相互作用項下也注明不應與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克拉霉素或交沙霉素)同時使用,建議醫生改用其他抗菌藥物。
有2張處方使用咪唑斯汀分別用于3歲和8歲兒童,根據咪唑斯汀緩釋片說明書,本藥尚無l2歲以下兒童用藥方面的資料,僅適用于成人或12歲以上的兒童,此2張處方的用藥不符合說明書的規定,建議醫生改用其他抗組胺藥。
有1張處方使用依匹斯汀+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存在不合理聯用情況,根據2007版中國慢性蕁麻疹診療指南建議,在使用2種以上的抗組胺藥物搭配使用的時候,用不同結構的抗組胺藥物搭配使用,而不是同種結構的抗組胺藥物搭配。這張處方中的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咪唑斯汀都屬于哌啶類H1受體拮抗劑,同類結構的抗組胺藥物搭配應用,可增加藥物的中樞、消化系統等不良反應。這張處方大包圍用藥,既浪費,又不符合用藥原則。
抗組胺藥物廣泛地用于蕁麻疹的治療,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藥物的適應證,避免不合理的聯合用藥,避免超量、長期使用抗組胺藥物,力求達到用藥合理、安全、有效。藥師應加強處方的審核力度,同時,定期的處方點評能發現一些不合理的問題,以便進一步的合理用藥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