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線檢查
X線檢查可以輔助喉鏡及其他檢查以明確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及軟骨情況等。
1.側位平片(頸部軟骨組織)
可觀察
腫瘤位置及擴展范圍,對會厭癌、會厭前間隙受累、杓會厭襞受累以及聲門下癌具有參考價值。如癌組織侵入,則密度增加,陰影不規則。會厭喉室角為由會厭根部和聲帶構成的角,腫瘤或炎癥時此角消失。
2.正位體層攝
一般先用距離頸前皮膚1、1.5、2、2.5cm層次,并在平靜呼吸后,停止呼吸、發高音、發低音等動作時攝片。可以顯示杓會厭襞、前庭、室帶、喉室、聲帶、聲門下及梨狀窩等影像,有時也可顯示甲狀軟骨有無破壞。但對炎性水腫癱以區別,較小病變易被遺漏。
3.喉造影檢查
用造影劑進行喉內檢查,可以彌補以上檢查的不足。首先進行口咽部粘膜表面麻醉,然后讓患者張口平靜呼吸,將造影劑(碘油或鋇膠漿等,約5ml)緩慢滴在舌根部,造影劑即隨氣流吸入喉腔,采用正位及側位攝影,可以看到較小的病變,如粘膜紊亂或龕影等,有呼吸困難的患者禁用。
4.口服鋇劑造影 觀察下咽及食管入口情況,以確定有無喉外侵犯。
二、喉鏡檢查
1.間接喉鏡檢查
凡有聲啞必須進行此檢查,查看喉的內部結構,兩側是否對稱,有無紅腫、潰瘍或腫瘤、查看聲帶、被裂皺襞、會厭等的活動情況,必要時在間接喉鏡的明視下,鉗取活體組織送病理檢查或涂片細胞學檢查。
2.直接喉鏡檢查
通常只應用于間接喉鏡檢查不滿意或不易采取病理標本時,如前聯合、喉室或聲門下腫瘤鉗取活體組織及息肉、乳頭狀瘤摘除等。有頸椎活動障礙和呼吸困難者禁用。合并喉阻塞必須直接喉鏡時,應作氣管切開之準備。
3.纖維導光喉鏡及顯微喉鏡檢查 對
喉癌的診斷及早期發現提供了新的診斷措施。
三、病理細胞學檢查
痰細胞檢查設備簡單,但是陽性率高低還取決于標本質量和送檢次數,一般送檢4-6次。局部細胞學涂片病理活檢能幫助診斷,而病理活檢對喉癌的確診和分型具有決定性意義。
四、B型超聲檢查
超聲可探及腫瘤,為邊界輪廓不規則之低回聲區,內回聲不均勻。可初步確定腫瘤之部位及大小。
五、CT檢查
CT檢查可判斷喉部腫瘤病灶。
六、磁共振成像(MIR)
MRI對喉癌病變的性質、位置、形態和大小以及有無縱隔及肺轉移的判斷有較高的價值。
七、化驗檢查
應用相關的癌胚抗原(CEA)及可溶性膜抗原、α-抗胰蛋白酶(AAT)、胎盤堿性磷酸酶(PAKP)、淀粉酶、芳香烴羥化酶(AHH)、唾液酶、磷酸己糖異構酶(PHT)和乳酸脫氫酶的同工酶(LDH)等之檢查,均有一定價值,但是總的來說都缺乏特異性,可以作為觀察病情變化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