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永波
(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金湖 211600)
關鍵詞 α-2b 干擾素 腸炎 輪狀病毒
為探討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病因治療,我院于1999 年9 月至2001 年12 月應用α-2b 干擾素保留灌
腸治療此種病例64 例,療效滿意,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選擇 選擇本地區秋冬季急性腹瀉嬰幼兒136 例,發病均在3d 以內;治療前均收集新鮮大便作常規化驗,多未檢出白細胞,少數白細胞<3 個/HP;大便細菌培養陰性;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ELISA 法)均陽性。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4 例,男40 例,女24 例;年齡<6 個月14 例,1 歲31 例;2 歲19 例。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
[1]
病情分類:輕型19 例,中型33 例,重型12 例。對照組72 例,男42 例,女30 例,年齡<6 個月17 例,1 歲34 例,2 歲21 例。病情分類:輕型24 例,中型37 例,重型11 例,兩組年齡、發病時間、病情分型均相近,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思密達,≤1 歲每次1/3 包,>1 歲每次1/2 包,每日3 次口服,預防糾正脫水、糾正酸中毒、退熱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α-2b 干擾素(
安福隆,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 6 個月3 萬U/次,1 歲4 萬U/次,2 歲5 萬U/次,用生理鹽水5ml 稀釋后保留灌腸,2/d,3d 1 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2]
顯效:治療72h 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 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 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及療效見表1。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觀察組無皮疹、發熱等不良反應。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顯 效 有 效 無 效
組別
n % n % n %
觀察組(n =64) 52 81.2 8 12.5 4 6.3
對照組(n = 72) 35 48.6 22 30.6 15 20.8
總計(n =136) 87 64.0 30 22.0 19 14.0
注: 兩組比較,p<0.01
2. 討論
輪狀病毒為小兒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在我國,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嬰兒急性腹瀉常在秋冬季造成大范圍的流行[3],為秋冬季腹瀉的主要原因,故探討其病因學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輪狀病毒直接侵襲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由感染處向周圍廣泛擴展,直至侵及全部小腸。小腸表面上皮細胞廣泛受損,而陷窩上皮細胞迅速增生,覆蓋小腸腔表面。這些新增生的上皮細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無消化功能,從而大量腸液集聚腸腔,而造成水樣瀉。干擾素是目前公認的抗病毒最廣的藥物,其抗原性很弱,毒性很低。它通過與細胞上的受體相結合,激活細胞內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此種蛋白能切斷病毒信息核糖核酸和抑制病毒蛋白質的翻譯,從而呈現抗病毒作用。α-2b 干擾素為國產第二代基因重組干擾素,藥源充足,與進口干擾素相比價格低廉。在應用思密達以及補液糾酸等基礎上采用α-2b 干擾素保留灌腸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取得了良好效果,未見明顯毒副作用,且操作簡單,患兒幾乎無痛苦,值得臨床選用。
參考文獻
1.方鶴松,段恕誠,董宗祁,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 (6) :381.
2 .方鶴松,魏承毓,段恕誠,等.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 (6) :384.
3.郁凱明,劉在永,沈曉明,等.抗輪狀病毒牛乳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初步研究. 中華兒科雜志,1997,35
(7)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