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正 郎改玲 宋紅芳
(山西省陵川縣人民醫院山西 陵川 048300)
摘 要 目的: 探討病毒性腦炎早期應用α- 2b 干擾素對各種癥狀恢復的療效。方法: 對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的患兒分別于發病5d 以內與5d 以后肌肉注射α-2b 干擾素,每次50 萬單位~150 萬單位,每天1 次,應用3d~5d。結果:對發病5d 以內應用干擾素治療結果均優于5d 以后的應用干擾素治療結果。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 腦電圖(EEG) α-2b 干擾素
于1999 年7 月~2000 年10 月共收治病毒性腦炎33 例,并對其進行了臨床分析,提示早期應用干擾素可以縮短病程、促進疾病的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 例均符合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男21 例,女12 例。年齡7 月~13 歲,平均6.7
歲。
1.2 臨床癥狀 33 例均呈急性起病伴有發熱。其中9 例伴有驚厥發作,15 例伴有意識障礙(Glasgo 評分
≤9 分),21 例伴有頭痛、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
1.3 實驗室檢查 腰穿23 例,14 例腦脊液檢查異常。所有數據見表1。
表1 AB 二組各種癥狀及各種類型EEG 所含例數 (例)
癥 狀 A組 B 組 總計
發 熱 16 17 33
腦 抽 搐 4 5 9
電 顱高壓癥狀 13 8 21
圖 意識障礙 7 8 15
重度異常 3 3 6
中度異常 9 10 19
輕度異常 2 1 3
正 常 2 3 5
1.4 方法 應用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
安福隆(基因工程α-2b
干擾素),臀部肌肉注射,7 月~2 歲每次50 萬單位,3 歲~6 歲每次100 萬單位,7 歲~13 歲每次150 萬單位,1 次/d,應用3d~5d。A 組16例,發病3d~5d 內應用
干擾素;B 組17 例,發病6d~10d 應用
干擾素。同時靜點阿昔洛韋、抗生素,并予以止痙、降顱壓等對癥支持治療。
2. 結果
二組治療結果見表2、表3。
表2 治療后癥狀恢復時間(天)
癥狀 A 組 B組
發熱 3.5 4.3
抽搐 2.3 3.5
顱高壓癥狀 3.2 3.5
意識障礙 3.3 3.4
表3 復查腦電圖后二組病例各種類型EEG 所占比例(%)
癥狀 A組 B組
重度異常 0.0 0.0
中度異常 12.4 17.2
輕度異常 31.3 36.4
正 常 56.3 46.4
由表可見,A 組在縮短熱程、縮短顱高壓及意識恢復所需時間,明顯優于B 組。二組比較差異顯著(t=3.436 p< 0.01)腦電圖恢復正常所占比例,A 組也高于B 組。二組比較差異顯著(t=5.498 p< 0.01)。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該病主要累及神經細胞造成神經元變性、壞死、脫失,形成大小不等的軟化壞死病灶,而遺留驚厥、癱瘓、智力低下、精神行為改變等后遺癥。所以,早期有效地控制病毒感染對疾病預后至關重要。病毒性腦炎包括病毒對神經系統的直接侵犯和感染后變態反應兩類,本文分析的病例均為急性起病,伴中—高熱及其他神經系統癥狀體癥,均為病毒直接侵犯神經系統所致。這樣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干擾素在疾病中的抗病毒作用。
目前研究證實,干擾素的抗病毒譜廣,幾乎所有已知的病毒均能被干擾素所抑制。當病毒大量復制引發細胞免疫應答時,干擾素發揮作用,但當病毒DNA 已整合到完整的細胞中時,干擾素不能發揮其抗病毒作用。
本文比較了33 例病毒性腦炎在發病的不同時間應用干擾素的療效觀察,發現早期應用干擾素,尤其發病3d~5d 內用足量有效的干擾素治療,以縮短熱程、縮短顱內高壓及意識恢復所需時間等方面,以及提高EEG 恢復正常的比例方面,均不同程度優于5d 后才應用干擾素的病例。所以對于病毒性腦炎建議早期(3d~5d 內)應用干擾素治療。但本文未做病人出院后的長期隨訪,對于早期應用干擾素治療的長期影響未做
觀察。本組病例在應用干擾素期間,未發現過敏、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