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播病之一,是由淋病奈瑟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統化膿性炎性疾病,時刻危害著人類的健康。為了揭示不利于淋病防治工作的潛在因素,為制定性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我們對近5年來診治的238例淋病患者的一般情況、傳染源、求醫和防病行為特征等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目的:揭示不利于淋病防治工作的潛在因素,為制定性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方法:對近5年診治的238例淋病患者的一般情況、傳染源、就診原因、防病行為特征等進行針對性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2002~2006年淋病患者在性傳播病中的構成比分別為31.9%(59/185)、29.0%(53/183)、26.0%(56/215)、19.5%(38/195)、18.8%(32/170)。20~39歲年齡段的患病率最高(172例)占72.3%;職業分布比例最高的是外來務工人員等流動人口(92例)占 38.7%。通過性接觸傳染的為(223例)93.7%;因出現癥狀就診的為80.9%(男)和 63.9%(女),由于懷疑感染而就診的為15.6%(男)和36.1%(女)。94.1%的患者在未感染淋病以前從未使用過
避孕套,在本次感染(或懷疑感染)之后,使用避孕套以防性病傳播的患者為20.1%(男)和43.3%(女)。 結論:瓊山人民醫院近5年淋病患者在性傳播病中的構成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患病人數的絕對值仍較高,因此淋病的防治工作仍不容樂觀。缺乏監督約束的外來流動人口、性倫理道德的缺失、以及淋病患者對性病的疏于防范,是不利于淋病治療的潛在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38 例均來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瓊山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婦科、皮膚性病科門診病人,年齡最大74歲,最小16歲,平均年齡(44.5±28.5)歲。有淋病癥狀者176例,病程1~56d,平均11d;主要癥狀表現有尿道口紅腫、流膿,尿頻、尿急、尿痛,下腹部、會陰部疼痛以及泌尿生殖系統以外部位的炎癥性表現等,少數病人伴發熱、頭痛及全身不適;部分女性病人還表現有
白帶增多及子宮頸炎性改變。無癥狀者62例,因自己懷疑有病就診或是性病伴侶被醫生動員就診。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三方面的資料綜合分析[1]。①曾經有過不潔性交史,極少數通過非性接觸的途經而受染;②有尿道炎、宮頸炎,少數病人有咽喉、直腸、眼結膜等泌尿生殖道以外的急性炎癥表現。③男性急性尿道炎尿道拭子涂片查到白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確診;女性患者、人體泌尿生殖道以外部位的淋球菌感染經細菌培養陽性確診。
1.2.2 填表登記 對淋病患者進行詢問調查,除了填寫登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之外,特別針對淋病患者的感染源,求醫和防病等行為特征進行調查統計。調查前對患者進行宣傳教育做好思想工作,承諾隱私保密解除思想負擔,使患者愿意配合,因此調查登記的資料基本上真實、可信。
2 結果與分析
2.1 時間分布 2002~2006年淋病就診人數分別為 59例 、53例、56 例、38例、32例,年均就診人數47.6例;淋病患者在性傳播病中的構成比分別為31.9%(59/185)、29.0%(53/183)、26.0%(56/215)、19.5%(38/195)、18.8%(32/170),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患病人數的絕對數量仍較多。
2.2 年齡分布 16~72歲,平均年齡(44.5±28.5)歲。 20歲以下9例(3.8%);20~29歲為71例(29.8%);30~39歲為101例(42.4%);40~49歲為39例(16.4%);49歲以上為18例(7.6%)。其中20~39歲的青壯年占絕大多數,合計為172例(72.3%)。
2.3 職業分布 外來務工人員、娛樂業服務人員和個體經營者患病比例較高,占到患者總數的 77.7%,見表1。
2.4 傳染源 把患者自認為在近期內不安全的性接觸對象或癥狀出現前的最后一次性交對象定義為其傳染源,否則定義為“其他”。93.7%的患者認為是通過性接觸而感染;71.6%的已婚女性把傳染源歸咎于其配偶,80%以上的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把傳染源歸咎于臨時性伴或暗娼;而未婚女性的傳染源大多數歸咎于同居者或臨時性伴,見表2。
表1 不同職業人群(略)
表2 不同婚姻狀況的男女性病患者的傳染源(略)
2.5 求醫原因 男性患者由于有癥狀而就診的比例(80.9%)高于女性(63.9%),而女性患者由于懷疑感染而就診的比例(36.1%)高于男性(15.6%),見表3。
表3 238 例淋病患者就診原因(略)
3 討論
淋病曾經是我國最常見的性傳播病之一。在性傳播病的各病種中,淋病所占構成比逐年減少,是我國性病流行模式近年來的主要變化[2]。該院5年來淋病患者在性傳播病中的構成比逐年下降與現階段國內性病流行模式相符;但是淋病患者的絕對數量仍然較多,達到238例。國內有文獻報道,在局部地區由于存在著不利于性病防治的因素,使性病逐年增加[3]。我們認為同樣由于存在著一些不利于淋病防治的潛在因素,才使淋病久治不絕,表明淋病的防治工作仍不容樂觀。
本文資料表明患者年齡段主要分布在20~39歲,為72.3 %,顯示淋病的發病年齡與性活躍期明顯相關。所以,應將青壯年列為高危人群,作為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對象。調查統計顯示患者的職業分布以外來務工人員等流動人口發病率最高、占到病人總數的38.7%。由于這部分人群流動性大、活動范圍廣、職業性質自由及缺乏監督約束,因此淋病感染的機會更大,并且更易導致淋病的傳播擴散。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教育和性病監測工作,阻止外來傳染源,是防止性病蔓延的必要措施。
本項調查統計中有93.7%的患者確認是通過性接觸而感染淋病的。81.7%的已婚男性認為他們從暗娼或臨時性伴侶處感染;71.6%的已婚女性淋病患者認為她們的配偶是傳染源。已婚男性比已婚女性更多地從暗娼和臨時性伴侶處感染淋病,將其帶入家庭,傳染給妻子。因此,加強性倫理道德教育,杜絕非婚性行為,同時強調男女同治是防止淋病傳播、控制性病流行的關鍵。
本資料中顯示男性和女性雖無淋球菌感染癥狀但因懷疑感染而就醫確診為無癥狀淋病的分別為(15.6%與36.1%)。無癥狀淋病是指感染淋球菌后不出現癥狀,但有傳染性,實驗室檢查證實有淋球菌感染,它是造成淋病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4]。因此,應該加強公眾防治淋病的宣傳教育工作,使淋病感染者能夠及時就診,盡早發現和治療無癥狀淋球菌感染者,這樣有助于預防再感染以及防止淋病的進一步傳播。
堅持正確使用安全套能有效減少性傳播疾病的發病率[5]。本組資料揭示性病患者在感染淋病前的性行為過程中使用避孕套者不到6%,感染淋病以后也只有20.1%(男)和43.3%(女)使用避孕套防止傳染淋病。因此要加強對性病患者的教育和咨詢服務 ,增強他們的防病意識,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廣正確使用避孕套以預防性病傳播,特別應在高危人群中推廣使用。
參考來源:《中國熱帶醫學》2007年6月7卷6期;《瓊山人民醫院238例淋病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郭曉峰,楊善武,王仕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