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是世界上發病人數最多的性病之一,解放后不久淋病在我國基本消滅。但是從1977年起淋病死灰復燃,并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海南省從1990年開始系統地報告淋病,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報告病例數迅速樊升,至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峰。此后其發病水平開始緩慢回落,但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近年來,淋病的發病水平又呈上升的勢頭,在性傳播疾病中位居前列。為掌握海南省近階段的淋病流行特征,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將海南省近十年的淋病流行趨勢分析如下。
目的:了解海南省淋病的流行特征,為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方法:查閱疫情匯編資料與疫情專題調查資料,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 結果:海南省1996~2005年共報告淋病10 240例,年均發病率為12.96/10萬,在各類傳染病中始終位居第四、第五;各年齡組人群均有發病,以20~35歲組人群為主,占全部發病數的70.46%,發病低年齡化的趨勢已初見端倪;全年均可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最多的地區是海口市,其次為三亞市,各占全部病例數的28.94%和17.83%。各職業人群均有發病,以農民發病為主,占全部病例數的16.41%。男女性別比為2.5:1。 結論:海南省淋病流行呈現出降而復升的特點,發病低年齡化的趨勢已初見端倪,未來開展淋病的預防工作應重點加強對年輕人的健康教育,大力推廣使用安全套。
1 材料與方法
疫情基本信息來自海南省1996~2005年疫情報告資料和專題調查資料,人口資料由海南省統計局提供。采用Epi-info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發病情況 1996~2005年全省共報告淋病10 240例,年平均發病率為12.96/10萬。發病率最高的是1996年,為17.01/10萬,最低的是2002年,為7.36/10萬,其它年份的發病率基本維持在10.00~15.00/10萬之間(圖1)。近十年來,在各類傳染病排列順位中,淋病始終保持在第四、第五位,見表1。
表1 海南省1996~2005年淋病在各類傳染病中的排列順位(略)
圖1 海南省1996~2005年淋病流行趨勢(略)
2.2 地區分布 全省各市縣均有病例發生,其中海口市的發病數居全省第一,占總發病數的28.94%,其次是三亞市,占總發病數的17.83%。該兩市的淋病發病數占全省發病數的46.77%。澄邁縣和儋州市的發病數也相對較高,接近總發病數的10.00%。
2.3 時間分布 全年均有病例發生,月平均發病853例。7月份發病比例略高,1月、2月和12月略低,其余各月的發病比例較為接近,約在7.0%~9.0%之間,各月發病沒有明顯的季節差異。見圖2。
圖2 海南省1996~2005年淋病發病月分布圖(略)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別分布 男性發病7 305例,女性發病2 935例,男女性別比為1:0.4。
2.4.2 年齡分布 各年齡組人群均有發病,最小0歲,最大85歲,以20~35歲性活躍人群為主,該年齡組人群發病占全部病例數的70.46%。隨著年齡的增高發病比例呈明顯下降。見圖3。
2.4.3 職業分布 各職業人群均有發病,以農民發病所占比例最高,為16.41%,其次為家務待業和農民,分別占全部發病數的15.43%和13.24%。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發病比例高達1.03%,且從1997年開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淋病發病低年齡化的趨勢已初見端倪。
圖3 海南省1996~2005年淋病發病年齡分布圖(略)
3 討論
1996~2005年,海南省的淋病流行總體上呈降而復升趨勢,從流行曲線看,下降的過程較為緩慢,而上升的過程則較快,呈現出淋病易于傳播,難以控制的特點。
淋病的傳播途徑較為單一,成人淋病幾乎全部通過性接觸感染。在當今性開發的年代,性活躍人群成為淋病最主要的易感人群,嫖娼賣淫現象的普遍性,未加防護的多性伴性行為,使得淋病的流行顯得肆無忌憚。2005年海南省一項針對勞教婦女的調查顯示[1],66.3%的勞教婦女有婚外性伴,11.2%的人有多個性伴,未婚者多性伴比例高達48.5%。39.8%的人在與嫖客發生行為時從不使用安全套。另一項調查則顯示[2],在與嫖客發生性行為時,只有6.1%的暗娼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在我國,賣淫嫖娼屬于非法行為,為降低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發病率,各級政府一直致力于打擊這種非法行為,但從淋病的發病率及其流行趨勢看,采用打擊嫖娼賣淫的方式控制淋病的傳播收效甚微。因此,全面推廣安全套的使用,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應作為今后預防淋病的主要措施,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強對文化程度較低人群和青年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們主動預防淋病能力,方能有效地預防淋病的發生,降低淋病的發病率。
參考來源:《中國熱帶醫學》2007年6月7卷6期;《海南省近十年淋病流行趨勢分析》;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