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類藥物抗菌譜較廣,對腦膜炎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痢疾桿菌、肺炎桿菌等作用較強。為此許多醫生喜歡使用該類藥物治療疾病,從而臨床出現過敏反應也相對增多 [1] 。除常見惡心、嘔吐、眩暈、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以外,還可經常發生藥物性
皮炎 [2] ,F將10年來門診及臨床遇到的45例磺胺致藥物性皮炎病例,予以總結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固定性藥疹 32例,男28例,女4例,18~51歲。均常規量口服磺胺類藥物,4~7天后出現皮疹。皮疹為類圓形的水腫紫紅斑塊,邊界清楚,以皮膚粘膜交界處多見。
1.2 發疹型藥疹 11例,男7例,女4例,31~46歲。常規量口服磺胺類或靜脈給藥,6天后出現皮疹,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對稱分布,以軀干為多。重者可泛發全身。
1.3 剝脫性皮炎和大皰表皮松解性皮炎 各1例,均為男性。前者為住院病人,68歲,應用磺胺藥22天后發生,全身彌漫性紅腫脫屑。后者42歲,為常規口服磺胺藥后急性起病,皮損主要位于胸背部,紫紅
色斑片上分布大小不等的松弛水皰。
2 治療與結果
出現藥物性皮炎后,立即停用磺胺藥。給病人大量飲水或靜脈輸液,促進磺胺藥及其代謝物盡快排除體外。
2.1 固定性藥疹 32例中,給予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及鈣劑等。必要時予中等劑量潑尼松30~60mg/d。有糜爛滲出時,用3%硼酸溶液作冷濕敷。約1周左右紅斑消退。當再次口服磺胺類藥物數分鐘或數小時后,在原藥疹處,出現同樣皮疹 [3]。
2.2 重型藥疹 及早足量給予糖皮質激素,病情控制并穩定數日后,逐漸減量,預防并治療感染,加強支持療法和護理。11例發疹型藥疹,經治療后大多1~2周痊愈。剝脫性皮炎這例患者因全身衰竭,繼發感染而死亡。另1例大皰表皮松解性皮炎患者經 上述治療3周后逐漸好轉。
3 討論
。1)磺胺類皮膚過敏發病機制尚無確切認識,但多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磺胺進入機體后,與MHC分子結合成肽復合物,表達細胞表面,呈遞給CD4 + /CD8 + T淋巴細胞,產生遲發型(Ⅳ)變態反應 [4,5] 。(2)磺胺過敏反應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男性多于女性。(3)磺胺過敏反應引起的皮疹,以固定性藥疹最為常見。其次為發疹型藥疹,少數重者引起剝脫性皮炎、大皰表皮松解性皮炎。(4)磺胺輕型過敏反應,經適當治療都可痊愈。少數重型如剝脫性皮炎等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致死亡。(5)磺胺一般引起的過敏反應屬Ⅳ型遲發變態反應。少數可出現Ⅱ型、Ⅲ型變態反應。本文報道45例,大部分為Ⅳ型遲發變態反應。除皮膚過敏反應外,磺胺類藥物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也較多,如:可致肝、腎功能損害,抑制造血系統等。應嚴格掌握,合理應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 》2004年第1卷第1期;《磺胺致藥物性皮炎45例分析》;陳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