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
皮炎是常見
皮膚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以陣發性劇癢及皮膚苔蘚樣變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目前國內外多采用外涂[1],口服及局部注射皮質激素和內服驅風止癢,安神鎮靜之中藥,但其療程長、見效慢,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筆者嘗試局部使用梅花針扣刺配合專科護理治療神經性皮炎效果顯著、療程短、見效快,治療后無明顯副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來我院皮膚科門診診治的神經性皮炎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15歲~65歲,平均年齡34.75歲;病程5 d~2 a(平均4.6月);患病部位頸部16例,肘關節部位10例,腰骶部10例,手背4,足背5例,背部2例;皮損面積最小0.5 cm×l cm,最大8.5 cm×10 cm,皮損數目最少1處,最多達6處。
1.2 診斷標準[2]
1.2.1 病史及癥狀
較長期局部固定性瘙癢史。瘙癢每在安靜時出現,尤以夜間為重,甚者奇癢難忍。
1.2.2 皮損表現
發好部位為頸后、四肢伸側及腰部。皮損特點為針頭大小,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皮膚色或淡褐色,干燥而堅實。皮紋加深,邊緣較清楚,有表皮角化和鱗屑,病程長者可出現苔蘚化,色素沉著、肥厚、粗糙、革化,搔抓嚴重者可見抓痕及血痂。
1.3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年齡15歲~65歲,能夠隨訪的患者。
1.4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2周內接受過局部或系統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或內服抗組胺藥物者,神經性皮炎合并重度心、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未滿規定觀察期而中斷治療者。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患者。
1.5方法
1.5.1 治療及護理方法
皮損局部用0.5%PVP-I消毒液(安多福)消毒,取經消毒后的梅花針,用右手拇、中、無名、小指握住針柄,食指伸直壓在針柄上,針尖對準皮損部叩擊,開始要輕,漸加大幅度和用力,且維持在一定的均力度,頻率為435次/min左右,致皮損充血、發紅,但不出血為度。刺激強度主要以中等刺激為主,以局部皮膚潮紅,無滲出,稍感疼痛為限,對肌肉豐厚處及苔蘚化明顯者適當以強刺激,以局部隱隱出血為限。每周治療2次,8次為1療程,治療2療程。治療中應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精舒暢,情緒樂觀,睡眠充足,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1.5.2觀察指標[3]
包括皮損程度和自覺癥狀二種指標。(1)皮損程度:每一癥狀按0分~4分積分,0分無皮損;1分皮損局限于一處,表現為紅色或正常皮色扁平丘疹;2分皮損范圍較局限,表現為密集成群相融合扁平丘疹,局部可呈現皮膚增厚呈苔蘚樣變;3分皮損范圍較廣泛,可發于身體幾處部位,并增厚呈苔蘚樣變;4分皮損分布全身多處,并呈苔蘚樣變,可伴繼發感染或疣贅樣增生。(2)自覺癥狀:0分無瘙癢,1分偶有輕度癢感;2分陣發性瘙癢,時輕時重,影響睡眠;3分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睡眠和工作。
1.6 療效評定標準[3]
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積分值-治療后積分值)/治療前積分值×100%,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治療總例數×100%。痊愈:癢感消除,總積分下降率>90%;顯效:癢感明顯減輕,60%≤總積分下降率<90%;有效:癢感減輕,30%≤總積分下降率<60%;無效:癢感同前或加劇,總積分下降率<30%。
2 結果
治療護理2療程后,臨床療效, 痊愈12(30.00%), 顯效26(65.00%), 有效2(5.00%), 有效率95%。所有觀察病例均未見不良反應。
3 護理體會
3.1一般護理
神經性皮炎與飲食關系十分密切,飲食不當可誘發或加重病情,而合理的飲食能促使病情好轉。患者在治療前后不宜食用海鮮發物、辛辣刺激食品,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
戒煙、戒酒。其次應避免對皮膚的機械物理性刺激,多數患者常因患處瘙癢反復搔抓、摩擦,或用熱水燙洗使病情加重,瘙癢更加明顯,形成惡性循環。要讓患者認識到這種刺激的危害性,說服他們盡可能減少對皮膚的機械刺激。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物品對皮膚有致敏作用,可引起皮膚瘙癢,應盡可能讓患者避免與之接觸,避免皮膚再次致敏。引起皮膚致敏的因素很多,如羽絨、化纖衣物、化學洗滌劑、質量低劣的護膚品、污染的空氣等等。要幫助患者分析,查找病因,一旦發現致敏物,要避免與之接觸,可很快使病情好轉。病因不明時,勸說患者穿質地柔軟的棉織品內衣,外用一些無刺激性和無致敏性的護膚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
3.2心理護理
本病病程長,易反復,病人多已經歷多次治療,故對本法亦是既寄予厚望又表示懷疑。針對這種心理,我們首先要向病人講解相關知識,列舉同種病例的治愈情況,說明堅持治療的重要性。達到使病人由認知—理解—信任—主動配合的目的,從而保證治療及預后效果。本病與精神因素有明顯關系,
失眠、煩躁易怒、焦慮不安等能使病情加重,當這些癥狀得到改善時本病亦能隨之緩解。因此,不能只強調治療而忽視對患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護理。首先要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說服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其次要使患者了解疾病發生或加重的誘因以及該病的發展規律,并告訴他們一些防治常識,讓他們正確對待疾病;第三,為了減少對患者的精神刺激,解除緊張情緒,要保持居住環境的安靜和舒適,使他們能夠得到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這些因素的改善對緩解病情均有幫助。
3.3 梅花針叩刺時的護理
在使用梅花針叩刺前先向病人說明針刺時有輕微痛,但治療后效果非常明顯,希望病人能夠配合。應盡量給病人選擇能減輕心理壓力主動接受治療、并用適當的保護性姿勢,如在頭部取坐位,后背、腰部取彎腰屈膝位,下肢取俯臥位。忌碘酒、酒精等刺激性藥物消毒,以免刺激皮膚,加重疼痛,一般用0.5%PVP-I消毒液(安多福)消毒皮膚,消毒完畢即行叩刺。操作時要注意語言溫和、動作輕快,用力均衡,隨時詢問,疼痛者可稍作休息或轉移話題以減輕心理壓力。若出現心慌不適、虛汗、面色蒼白,呼吸變快等疼痛性休克或暈針表現時,立即停針,去枕平臥、吸氧,必要時針刺人中、十宣、靜脈補液等對癥處理, 具體操作時梅花針可采用弱、中、強、重四種不同手法,應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患病時間、發生部位、心理承受能力選擇不同的針刺手法和力度。一般患者只需中、強度叩刺,年老體弱或皮膚薄弱處采用輕中度叩刺。對肌肉豐厚處及苔蘚化明顯者適當以強、重刺激。操作時應避免斜、鉤、挑,同時觀察患者面色、表情、皮膚情況,注意局部皮膚在叩打前后要清潔消毒,預防感染。
4 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神經性皮炎屬“頑癬”范疇。《外科正宗》頑癬中記述:“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諸病源候論》記之:“攝領瘡……生于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梅花針叩刺療法用于皮膚病的治療,在民間流傳較廣,也早有記載。《靈樞·官針》篇描述“刺浮痹皮膚也”,屬于浮淺的刺法,名曰“毛刺”。梅花針叩刺即是由此演變而成。《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胳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聯系密切,故其發病機制雖與風寒熱燥等外邪有關,但情志因素引起氣血凝滯、經絡受阻是其發病及轉歸的主要環節。《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謂:“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情緒緊張、焦慮抑郁、喜怒無常等情志因素影響五臟,導致氣血郁滯,淤阻皮膚,于是皮膚失養,遂成病疾。
梅花針又名“皮膚針”、“七星針”,是用5枚~7枚不銹鋼針,集體固定在針柄的一端而成。梅花針治療神經性皮炎的機制,不僅因叩刺皮膚可以疏通臟腑之氣,調整機體的作用,同時又可改善其皮損處血液循環,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其代謝,提高患處皮膚的免疫、抗炎能力,并對神經、內分泌、免疫有良性調節作用。梅花針叩刺使皮損處出血,可促使邪氣外泄,疏導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活血化淤、祛風止癢之目的[4]。
總之,通過本法治療和規范的專科護理,臨床效果顯著,無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來源:《實用醫技雜志》2008年4月15卷10期;《梅花針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體會》;邱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