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盛兵
(四川省安岳縣永清鎮畜牧獸醫站,四川 安岳 642355)
安岳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屬典型的丘陵山區,是養豬大縣,為四川省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近幾年生豬發展很快, 肉類總產量居全國第九位,全省第一位,養豬業為農民增收作出了一定貢獻。隨著生豬的發展,仔豬疾病的防治也越來越引起重視,近年來筆者在工作中進行了近百例仔豬滲出性皮炎的診療,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現將該病常見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和預防治療措施介紹如下。
1 流行特點
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高溫高濕季節多發,密度大、圈舍低矮潮濕、通風不良、衛生條件不好等多發;本病主要是5日齡后的哺乳仔豬和3~5周齡的剛斷奶仔豬易感,尤以15~20日齡仔豬多發,呈現突然發病之特征,死亡率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抵抗力,斷奶豬發病可呈急性。主要影響生長,較少死亡;成年豬發病較少,且病癥輕微;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豬葡萄球菌可直接穿透表皮造成感染;該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體表葡萄球菌所分泌的表皮脫落素,經皮膚創傷感染致病,并對皮膚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傳播迅速,同窩仔豬可在短時間內相繼感染發病。
2 臨床癥狀
該病發病初期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體溫變化不大,出現丘疹癥狀,一般先發于頭部,由鼻端開始,逐漸擴展到耳朵;隨著疾病的發展逐漸由局部丘疹狀轉變為全身皮膚紅腫,且有很強的熱感,體溫升高到
3 病理變化
將病豬痂皮剝離后露出桃紅色的真皮組織,體表淋巴結腫大,輸尿管擴張,腎盂及輸尿管積聚粘液樣尿液,病情嚴重的豬肝、脾、心臟等臟器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膿性壞死灶。
4 確診
本病發病后,首先可用眼觀等物理診斷方式,最后用實驗室診斷予以確診。取病死仔豬的體表皮膚的化膿病灶及心、血液、肝、脾等病變組織分別涂片,染色鏡檢,見到革蘭氏陽性、單個、成雙以及4~21個成堆的葡萄狀菌體;將病料接種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長出不透明、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菌落,周圍有金黃色圈;取菌落涂片染色鏡檢,細菌形態與病料中所見相同,并呈典型的葡萄狀排列;糖發酵試驗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乳糖、甘露醇,產酸不產氣,以上特征均符合葡萄球菌的生長和形態特性。
5 防治措施
5.1 預防
母豬進入產房前應先清洗、消毒,然后放進清潔、消毒過或熏蒸過的圈舍;要固定哺乳仔豬吮乳奶頭的位置,避免相互爭搶咬傷,修齊初生仔豬的牙齒,保證圍欄表面不粗糙,采用干燥、柔軟的豬床等能降低發病率;另外由于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故仔豬初生后,斷臍、斷牙時的消毒及環境消毒顯得極為重要。
5.2 治療
首先要對病豬嚴格隔離,對豬舍徹底消毒;隨后采用0.3%~1%的溫熱高錳酸鉀液浸洗仔豬體表周身,浸洗2-3分鐘后,用干布將仔豬體表藥液吸干,以防受涼感冒,隔天1次,連用2-3次。
中藥治療:板藍根
西藥治療:選用阿莫西林,20mg/kg體重,2次/日,肌肉注射3~4天;或者恩諾沙星,2.5~5mg/kg體重,2次/日,連用3~4天。
與此同時,在仔豬的飼料和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Vc、AD3粉和微量元素,以增強豬群整體的抗病力。按照上述療法,發病豬群在5天至一周內可痊愈。
6 防治體會
6.1 仔豬滲出性皮炎一旦發生,應立即進行確診,然后采用抗生素進行防治。由于葡萄球菌的耐藥菌株日趨增強,所以在使用藥物以前應迅速采集病料分離出病原菌,經藥敏試驗后,選擇最敏感的藥物,拌入飼料或飲水中,對發病豬群進行治療,這是規模飼養條件下發病后主要的控制措施,如果豬群不大,仔豬不多,也可逐頭對病豬進行治療。
6.2 目前獸醫臨床上多偏重單一西藥進行治療,雖然西藥具有見效快、作用強等優點,但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毒副作用、抗藥性強、有殘留、成本高等缺點,而中草藥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無殘留、不產生抗藥性,且能清熱瀉火解毒、抑菌抗菌、涼血止痢、消腫散結、補氣升陽、滋養機體,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筆者建議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防治該病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袁盛兵,中西醫結合治療仔豬滲出性皮炎[J]草業與畜牧2012年第7期總第200期: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