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接觸性皮炎的療效。方法:120例接觸性皮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給予中藥方劑消風散加減治療,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與雙氧水清洗+硫酸鎂濕敷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1),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消風散加減治療接觸性皮炎,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接觸性皮炎;中藥;效果
接觸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指的是皮膚接觸外界物質之后因化學性刺激或IV型變態反應導致的局部皮膚慢性炎癥。該病治療的最佳方法無疑是去除或避免再次接觸致病源。但在臨床實際診療中,多難以明確致病源,或因患者工作性質較難改變等使理想的治療方案較難實施,因此,皮質激素的應用成為首選。但由于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及副作用較多,對其在臨床的應用形成了較大限制 。因此,尋找相對優化的治療方法成為眾多皮膚科工作者多年來的重要工作。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崛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大量中醫藥進行了對照篩選試驗,且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應用消瘋散加減治療接觸性皮炎患者60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皮膚科門診于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期間接診的接觸性皮炎患者120例,其中男37例,女83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44.7±14.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膚病癥狀鑒別診斷與治療》中關于接觸性皮炎的診斷標準:患者有明確異物接觸史,自訴瘙癢、灼熱,可伴有水皰或鱗屑,但較少伴有全身癥狀。其中發病部位位于顏面部者83例,上肢者21例,其他部位者16例。皮損主要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等,或破潰后的糜爛、結痂、滲出、局部瘙癢或灼痛等。所有患者均無心腦血管疾病、無肝腎功能障礙性疾病及、無血液系統或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將上述1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皮損部位等均無統計學差異,具可比性。
1.2 方法
1.3 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0d后,記錄患者癥狀體征的變化,并進行計分:皮膚顏色:膚色正常為0分,淺紅為1分,紅色為2分,大面積潮紅3分;皮損溫度:無發熱0分,自覺發熱輕微1分,自覺發熱較重2分,皮膚溫度明顯升高3分;瘙癢情況:無瘙癢0分,輕度瘙癢1分,能忍受2分,難以忍受3分;皮膚鱗屑:無鱗屑0分,少許為1分,較多為2分,大量為3分。采用尼莫地平法進行療效積分計算:療效積分=(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愈:積分=100%;顯效:積分60%~100%;有效:30%~60%;無效:積分<30%。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x±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分析,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經上述治療,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1),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1。
2.2 兩組療效對比:經上述治療后,觀察組痊愈21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8例(P<0.01),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詳見表2。
3 討論
接觸性皮炎屬于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該病病因多為皮膚黏膜與外界致病物質接觸導致皮膚黏膜發生急性、慢性炎癥反應而發病。關于該病的診斷,需有明確異物接觸史,常見皮損部位多為面部、頸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的皮膚或黏膜,本病多具有一定潛伏期。該病皮損范圍、形態以及嚴重程度等均因所接觸物質的種類、濃度、性質、接觸時間以及皮膚黏膜對接觸物質的反應敏感程度等有關。較輕者主要表現為水腫性紅斑,較重者可有丘疹、水皰或大疤等,更嚴重者可有表皮壞死或松解等。祖國醫學關于接觸性皮炎的定義尚不明確,認為該病因稟賦不耐,肌膚腠理不密,導致接觸某種物質之后濕熱毒邪侵襲肌膚,從而氣血搏結而成此病。
關于本病的治療,局部腎上腺素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該藥物的抗增殖作用可能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恢復的減慢。而大環內酯類藥物外用可能抑制其免疫反應,使得皮炎皮損部位癥狀得以改善。但經長期應用及研究發現,上述方法在接觸性皮炎的治療中,利弊權衡較為困難,多具有較強副作用。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的崛起,中藥方劑在該病的治療中得到了更多的應用。筆者采用消風散加減治療接觸性皮炎患者60例,并與給予生理鹽水與雙氧水外洗及硫酸鎂濕敷的對照組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經過上述治療后兩組患者癥狀體征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1),且觀察組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同時觀察組痊愈21例,顯著多于對照組的8例(P<0.01),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消風散來源于《外科正宗》,具有疏風、祛濕、清熱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風、濕、熱、毒之邪郁于肌膚所致的皮膚疾病。方中荊芥、防風、蟬蛻可開發腠理、疏散風邪,配伍蒼術可散風祛濕,木通可利水滲濕,苦參能夠清熱燥濕,生地涼血、當歸和血,石膏、知母能夠瀉火清熱,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該方用于接觸性皮炎的治療,各藥合用,可調和血脈,驅除外邪,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消風散加減治療接觸性皮炎,可從全身系統進行血氣調和,驅除外邪,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且與對照組對比可見,治療后癥狀體征評分及治療總有效率均顯著為優,故筆者認為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朱霞,謝民棟,接觸性皮炎中藥治療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12年12月第18卷第12期:181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