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蕁麻疹是一種以瘙癢性風團不斷發生、時起時消、數月或多年不愈的常見
皮膚病。中西藥物能控制改善癥狀,但停藥后即可復發。我科室從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穴位埋線方法治療慢性蕁麻疹50例,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埋線)和對照組(電針),在可比條件下進行,于2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滿意,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00例均系我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14~58歲,平均年齡37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1.7年。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15~57歲,平均34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1.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穴位電針治療:取雙側膈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穴,采用電針中等刺激手法,接G6805型電針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1次/d,1周為1個療程。急性發作期可連續3 d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 mg,1次/d。觀察組行穴位埋線治療:取雙側膈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穴,用00號醫用羊腸線剪成長1 cm的線段若干,浸泡在75 %的酒精內備用。在無菌條件下,將羊腸線從針尖入口處穿入8號注射針頭,將0.38 mm×50 mm長針灸針剪去針尖,從注射針的針尾插入針芯,消毒穴位處皮膚,將注射針刺入穴位所需深度,出現針感后輕推針灸針,同時退出注射針,將腸線埋入穴位內,局部以無菌干棉球按壓片刻即可,1次/周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方法均于2個療程后觀察效果,治療期間忌食酒及油膩辛辣之物。
1.3 療效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皮疹消退,臨床癥狀消失,停治3個月后不再復發。顯效:皮疹消退50 %以上,臨床癥狀減輕,停治后偶復發。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采用SPSS11.0行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于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表1 兩組2個療程后療效觀察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為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臨床以皮膚和黏膜的局限性、暫時性、瘙癢性潮紅斑和風團為特征,藥粉、食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刺激、昆蟲叮咬等均可誘發。蕁麻疹起病迅速,常反復發作。中醫認為蕁麻疹屬“風疹”范疇。多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或因平素體弱、陰血不足、血虛生風而致[1]!吨T病源候論》曰:“邪氣客于皮膚,復適風寒相襲,則起瘙癢疹”。故每因疲勞,外感傷邪或接觸異物而易復發。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治療以養血活血、疏風清熱止癢、調養氣血為主。
膈俞、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可調營衛、和營血、行胃氣、理中焦、宣肺郁、散風熱,從根本上達到扶正祛邪,有治本之意。其中膈俞為血會穴,針刺膈俞可
通達十二經之氣血。三陰交通于肝、脾、腎三經,取之滋陰養血,可以調整三臟功能,使氣血精液充盈。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調整大腸經的功能而調整肺經功能。肺主氣衛外,營衛得固,邪不可干,清熱解表。諸穴相配,具有祛溫和中,透表達邪之作用。
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埋植于人體穴位內,利用它對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線可獲得長久刺激,即長效針刺樣效應,埋線的全過程等于多種(速效、長效、異性蛋白)刺激方法的結合并同時發揮作用,被認為是使穴位受到長時間良性刺激的理想方法之一[2]。
通過觀察,穴位埋線能更有效地控制蕁麻疹,療效明顯優于常規針刺治療,且配穴簡單、操作簡便安全。因此穴位埋線是一種有效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方法,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來源:《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年2月26卷1期;《穴位埋線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孫 剛 孔 兵 安禎麟 趙麗輝 胡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