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
蕁麻疹為臨床常見的過敏性
皮膚病。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全身皮膚突發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癢甚。吹風著涼或接觸冷水后即發,得暖則緩。本病易反復發作達數日、數年以上,而治療頗為棘手,常遍醫無效,以致患者身心疲倦,大多數患者喪失治療信心。筆者自1992年以來,在臨床用自擬扶正散寒和營湯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同時還囑患者,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均獲得滿意療效,現介紹資料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6例患者均來自門診,男26例,女40例;年齡6~65歲;病程最長25年,最短1個月。均有皮膚突發紅色高于皮膚水腫性風團,發無定處,此起彼伏,癢甚,消退后不留痕跡。吹風著涼更甚。
1.2 治療方法 自擬扶正散寒和營湯:黃芪、黃芩、白鮮皮、當歸各15g,桂枝8g,白芍、甘草各10g。易于發汗、著風即起加龍骨、牡蠣;精神疲憊、面色蒼白加黨參、茯苓。每日1劑,每劑煎3次,分2次于飯前30min服。
1.3 治療結果 66例中,顯效42例(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未復發);有效12例(臨床癥狀顯著好轉,瘙癢減輕,風團基本消退,半年內無復發);無效12例(經服藥3周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36歲。1992年11月6日就診。訴全身起風團,癢甚已6年。受風寒和下冷水后即發,得暖則緩,冬重夏輕。近來易發汗著風即起。曾用多種抗組胺藥和一些中藥治療,效果欠佳。診見全身皮膚起紅色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風團,境界清楚。苔薄白,脈細。診斷為寒冷性蕁麻疹。證屬風寒外襲,不和。治擬扶正散寒,調和營衛。方用自擬扶正散寒和營湯加龍骨、牡蠣各20g。二診:訴服藥3劑后,開始奏效,風團發作明顯減少,僅晨起偶發少數。再予原方。三診:進藥3劑,除皮膚偶然作癢外,風團已不再發作。囑再服原方2劑鞏固。至今未復發。
3 體會
本病屬于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相當于中醫的“癮疹”。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親性不耐,對某些物質過敏所致[1]。初起為風寒外襲,營衛不和。日久則為表虛衛外之氣不固,風寒之邪易襲而致[2]。故對于本病治療擬扶正散寒,調和營衛為治療基本法則[3]。扶正散寒湯中,黃芪補氣升陽、扶正培本;桂枝調和營衛,疏風散寒;白鮮皮祛風止癢;當歸補氣和血;白芍和營斂陰;黃芩燥濕解毒;龍骨斂陰補氣而不斂邪氣;牡蠣澀腠理,斂毛孔;甘草調和諸藥。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芪有抗感染抗變態反應作用,甘草有抗過敏反應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扶正散寒,調和營衛之效,又有增強免疫力、抗感染、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8月2卷4期;《寒冷性蕁麻疹治驗》;關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