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蕁麻疹病因復雜,常見的病因有食物、藥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精神因素、自身免疫和遺傳因素等;此外,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不能找到明確誘因,治療比較困難,臨床常用抗組胺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療效不佳。本科2005年2至8月應用咪唑斯汀片聯合
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慢性蕁麻疹5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1)皮膚風團,紅斑瘙癢反復發作6周以上,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跡;(2)治療前1個月內未用過任何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3)無嚴重的系統性疾病。入選患者105例,男55例,女50例;平均年齡32.6歲;平均病程11.6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58例,對照組47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皮疹嚴重程度上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口服咪唑斯汀片(商品名:皿治林 每片10mg)10mg,1次d,同時服復方甘草酸苷片(商品名:
美能 每片25mg)50mg ,3次/d。對照組單獨口服咪唑斯汀片10mg,1次/d。兩組均連續用藥3周,停藥后觀察和記錄皮損變化。觀察方法:治療前后記錄患者瘙癢的情況、風團的數量和大小,按4級(0~3分)評分法記錄,上述3個項目評分相加為總積分。
1.3 療效判定
分為顯效、良效、弱效和無效。皮疹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顯效:皮疹積分下降指數≥0.8;良效:皮疹積分下降指數≥0.3;弱效:皮疹積分下降指數<0.3;無效:皮疹積分下降指數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兩組患者各有2例出現嗜睡、頭暈、口干均未作處理,均未影響療效觀察。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略)
3 討論
咪唑斯汀具有強大的抗組胺作用,對體內組胺H1受體有高度親和力,對H2受體沒有親和力,皿治林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抑制白三烯的產生,抑制花生四烯酸誘發的水腫,抑制趨化因子RANTES的釋放,咪唑斯汀既抗組胺,抗過敏又有抗炎的雙重作用[1]。復方甘草酸苷有較強的免疫凋節作用、同時有很強的抗炎、抗變態反應、類固醇樣作用,但其本身不是類固醇,引起的偽醛甾酮不良反應很少[2],其復方成份中的甘氨酸及蛋氨酸,能減少偽醛甾酮不良反應。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甘片增強了抗過敏療效,增強了聯合用藥的安全性,較傳統用抗組胺藥聯合類固醇明顯降低了不良反應。本結果提示治療組有效率達89.66%,比單用咪唑斯汀組療效(63.83%)更優(P<0.01)。不良反應也較少,患者依從性好,應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來源:《浙江臨床醫學》2007年6月9卷6期;《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慢性蕁麻疹58例療效觀察》;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