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現臨床上發病率較高,是以皮膚和粘膜的暫時性血管反映,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色或白色瘙癢性水腫性風團。目前常以病程的持續時間在六周以內的稱為急性蕁麻疹,每天或基本每天發作,持續時間在六周以上的稱為慢性蕁麻疹,以及急性蕁麻疹反復發作的稱為間歇性蕁麻疹這三種類型。慢性蕁麻疹因其致病因素仍不很清楚,治療上亦頗困難,其病程長,病情遷延,患者痛苦較大。我們采用祛風除濕的止癢,涼血化瘀,用蠶僵湯為主,治療38例,終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3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16~56歲,平均28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3年。多數病例均經抗組胺藥H,或H2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鈣劑等治療后不佳轉中醫治療。
2 治療方法
祛風除濕止癢,涼血化瘀法,用僵蠶湯加減治療。基本方為蟬蛻20克、僵蠶15克、苦參20克、白鮮皮15克、白蒺藜15克、土茯苓20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丹參20克、當歸15克、首烏20克、合歡皮20克。日一劑,水煎服。癢重者加全蝎、蜈蚣,
便秘者加瓜蔞、大黃,遇風冷加重者去丹皮、丹參,加黃芪、桂枝、荊芥、防風。
3 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后皮膚及全身癥狀基本消退,經一個月隨診無復發;好轉:治療后皮膚及全身癥狀基本消退或明顯減輕,但短期內仍有復發;無效:治療后皮損及癥狀無改善。
4 治療結果
38例中治愈22例,占57%,好轉13例,占34%,無效3例,占7`9%總有效率為92.11%。
5 病案舉例
吳某某,女,45歲,初診日期2005年4月27日。于一年前,因食魚蝦后全身出現指甲大紅色風團,瘙癢異常,睡眠欠佳,經使用抗組胺藥等好轉,其后復食魚蝦,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無明顯誘因,全身頻發風團,瘙癢無度,夜臥不寧,心煩口干,異常痛苦,風團色暗紅,皮膚有較多搔抓斑痕,腰背部有片狀色素斑,舌紅舌邊有瘀斑,苔白,脈弦細澀。中醫診為癮疹,西醫診斷為慢性蕁麻疹。治予祛風除濕止癢,涼血化瘀,方用:蟬蛻20克、僵蠶15克、苦參20克、白鮮皮15克、白蒺藜15克、土茯苓30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丹參20克、當歸15克、首烏20克、合歡皮20克、全蝎5克。日一劑水煎服。服用5劑后風團已全部消退,睡眠好轉,上方減全蝎再服5劑。一個月后隨訪,病情穩定,風團未再發。
6 討論
蕁麻疹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鬼飯疙瘩、風乘疙瘩等,其病因中醫多認為是機體稟賦不耐,腠理不密,感受風寒,風熱或
風濕之邪,搏了肌膚,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恣食辛辣肥甘,運生濕熱復感于風,及七情內傷,郁而化火,血熱生風,或沖任不調,營血不足,血虛生風而成。然慢性蕁麻疹久治不愈,反復發作之因,一則,血虛血燥,血熱伏風,邪氣九羈,難以根除,二則,久病入絡停多扶瘀,再則,風多挾濕,及脾虛生濕,濕性粘膩,都可致病情遷延難愈 。本方以蟬蛻、僵蠶為君祛風搜風,清熱止癢,丹皮、桃仁、丹參、當歸、首烏涼血化瘀,養血祛風,即宗治風先治血之說,苦參、白鮮皮、白蒺藜、土茯苓清熱除濕,祛風止癢,合歡花安神化瘀,共成祛風除濕止癢,涼血化瘀之功。
參考來源:《中國中醫藥雜志》2006(2): 42-42;《蟬僵湯治療慢性蕁麻疹38例》;楊燕彬 劉臣 孫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