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皮膚粘膜過敏性疾病,以皮膚粘膜突然的風團,伴劇烈的瘙癢為特點。風團數小時即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呈鮮紅或淺黃色,形狀大小不等,邊界不規則,偶有大皰或淤點。胃腸道受累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
腹瀉等,呼吸道受累時導致喉頭水腫,出現咽喉發堵、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出現胸悶、心悸、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急性蕁麻疹病程持續超過1-2周;慢性蕁麻疹表現為反復發病,時輕時重,病程超過4~6周。
1 常見的誘發因素
1.1 食物:主要是機體對異性蛋白質過敏,動物蛋白如魚、蝦、牛奶等,植物蛋白如橘、檸檬、草莓等。當蛋白質
消化不良或食物腐敗時,蛋白質以多肽、胨的形式被吸收,就會直接刺激肥大細胞,誘發蕁麻疹。
1.2 感染: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
1.3 藥物:抗生素、磺胺藥、血液制品、水楊酸類。
1.4 吸入物:真菌孢子、動物皮屑、花粉、塵螨及化學物質等空氣中的過敏原。
1.5 其它:系統性病癥、精神因素、物理或機械性刺激等。
2 防治
2.1 尋找病因:配合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包括飲食、用藥史、接觸史,仔細檢查有無感染病灶。避免食用致病的食物或使用致病的藥物。
2.2 對癥處理
2.2.1 抗組胺藥物: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用藥,臨床常用息斯敏、新敏樂等H1受體拮抗劑,近來臨床上還合并應用甲氫咪哌、雷尼替丁等H2受體拮抗劑。
2.2.2 封閉療法:此法有恢復機體的正常防御和調節功能。常用普魯卡因300mg、維生素C3g加入250ml生理鹽水中靜脈點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2.2.3 擬交感神經藥:對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及重癥腹型蕁麻疹病人,可用1:1000腎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2.2.4 糖皮質激素用于急性重癥或頑固性病例,如過敏性休克、血清病型蕁麻疹等。
3 護理
3.1 協助醫生積極尋找可能的誘發因素,并指導患者避開可疑的致病因素。
3.2 為了檢測并排除致病因素、應指導病人注意發病方式、時間與飲食的關系等,以尋找過敏食物。
3.3 應嚴密觀察重癥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及腹痛等表現,及時采取急救措施。
3.4 注意抗組胺藥及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并阻止服藥的患者駕車、開動轉動的機器等。
參考來源:《河北醫學》2005年9月8卷9期;《蕁麻疹的臨床防治與護理》;毛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