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蕁麻疹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常見變態反應性疾病。大多數的慢性蕁麻疹由于病因不明被認為是“特發性”,且一般的抗組胺治療效果差。因此,尋找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IU)病因,研究其發病機制,是目前
皮膚病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CIU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0.1%~3%,其病因復雜。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CIU患者常伴有胃腸道癥狀,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等,提示其發病可能與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ium pylori, HP)感染有關。但HP與CIU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仍存在很大的爭議。為此,觀察了100例CIU患者HP感染情況,對部分陽性患者進行抗HP治療,以探討HP感染在CIU發病中的作用及意義。
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HP)在慢性特發性蕁麻疹(CIU)發病中的作用及意義。
方法: 采用14C尿素呼吸測驗(14CUBT)檢測100例CIU患者和50例健康對照者的HP感染情況,把HP陽性的CIU患者隨機分為二組:A組采用CIU的標準治療模式(卡介茵多糖核酸聯合地氯雷他定)加抗HP的標準三聯療法,B組單用CIU的標準治療模式,對比兩組治療后2個月蕁麻疹的病情轉歸情況。
結果: 100例CIU患者中有76% HP陽性,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2個月蕁麻疹有效率為86.84%,完全緩解率為34.21%,療效高于B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HP感染與CIU的發病無明顯關系,但對合并HP感染的CIU患者聯合抗生素治療,可使CIU病情得到改善。
1 資料和方法
1.1 納入標準
100例病例來源于我科門診2005年1月~2008年2月就診病人,遵循知情同意原則納入。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在18~65歲,平均38.2歲。健康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0~59歲,平均37.6歲。慢性蕁麻疹的診斷依據以瘙癢和一過性風團為主要表現,發作頻繁,風團持續時間<24 h,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病程超過6周以上者。兩組在4周內均未服用抗菌藥物、抑酸劑和胃黏膜保護劑。
1.2 剔除標準
病因明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的其他系統疾病患者。
1.3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
所有患者及健康對照組均采用14C尿素呼吸測驗(14CUBT)進行HP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養一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受試者應在檢查前禁食4~6 h,試前漱口,用約120 ml溫水送服14C尿素膠囊1粒后,靜坐15 min。從封袋中取出呼吸卡,從呼吸口往卡內呼氣約2~5 min,當卡上指示窗內指示片的顏色由藍變為白色時完成采樣。在卡上編號并插入檢測儀進行自動檢測,記錄結果。
1.4 治療方法和實驗分組
所有患者均采用CIU的標準療法(卡介茵多糖核酸聯合地氯雷他定):卡介茵多糖核酸(商品名:斯奇康)2 ml肌肉注射,隔日1次,連用2個月;地氯雷他定(商品名:地恒賽)5 mg口服,每日1次,連用2個月。HP陽性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加用標準抗HP三聯療法,方案為奧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替硝唑0.5 g,每日2次,連用1周;B組不另外加藥。
1.5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2個月后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和皮損的變化,觀察項目包括瘙癢程度、風團數量、風團大小。并按3級評分法記錄。未緩解: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包括癥狀無變化或加重);部分緩解:癥狀積分下降指數≥30%,且<80%;完全緩解:癥狀積分下降指數≥80%。癥狀指數 = (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有效率 =(部分緩解例數+完全緩解例數)/總例數。
1.6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數據均采用χ2檢驗方法進行統計。
2 結果
2.1 HP感染檢測結果
在CIU患者100例中,14CUBT檢測結果陽性76例,占總例數76%,比健康對照組陽性率68%略微升高,但無統計學意義(χ2 = 1.68;P>0.05)。詳見表1。表1 CIU患者與健康對照組14CUBT檢測結果比較
2.2 A、B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A組有效率為86.84%,完全緩解13例,占34.21%;B組有效率63.16%,完全緩解5例,占13.16%。A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且有統計學意義(χ2=5.68;P<0.05)。詳見表2。表2 A、B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病因復雜,其中病因不明者稱為CIU。近年來有報道CIU的發病與HP感染有關。HP通過改變胃黏膜的通透性、促進組胺的釋放、引起機體Th1/Th2免疫應答失衡、誘發機體體液免疫失衡、產生特異性抗HPIgE以及介導嗜酸粒細胞有毒陽離子蛋白和堿性蛋白釋放等幾方面在慢性蕁麻疹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作用。然而,也有大量研究報道CIU的發病與HP感染無關,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檢測方法的不同、治療方法的不同、入選標準的不同、入選人群例數多少,還可能與入選人群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因此,本組按照納入標準和剔除標準嚴格選取100例CI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國際公認診斷HP的金標準14CUBT作為檢測方法,以CIU標準治療模式和抗HP標準三聯療法作為治療方法,以進一步研究CIU發病與HP感染兩者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CIU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HP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HP感染的CIU患者進行抗HP三聯治療后CIU的有效率為86.84%,明顯高于B組(未抗HP治療),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以上臨床研究提示,CIU的發病與HP感染無明顯相關,但對合并HP感染的CIU患者聯合抗生素治療,可使CIU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認為HP感染可能是CIU發病原因之一,在CIU的診斷中應確定有無HP感染后,對陽性患者進行抗HP治療,以達到改善病情、減少復發的目的。
參考來源:《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年8月34卷4期;《慢性特發性蕁麻疹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王亞美, 吳 遠, 李紅艷, 吳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