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疙瘩”,是一種過敏性
皮膚病,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蕁麻疹病因復雜,約3/4的患者不明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因此在治療上較困難,多采用聯合用藥治療此病。急性蕁麻疹臨床上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治療,以迅速緩解患者的癥狀及體征,但因其毒副作用大,減量或停藥易出現病情復發而不宜長期、廣泛應用,尤其是慢性蕁麻疹;而單純使用抗組胺藥物,不但難以迅速緩解病情,也難以達到滿意療效。我科于2003年3月~2005年3月應用咪唑斯汀(皿治林,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聯合復方甘草甜素(
美能注射液,日本美能發源制藥公司)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較滿意療效,并與單獨使用咪唑斯汀治療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目的:評價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8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予復方甘草甜素6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靜滴,并每晚予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口服;對照組予咪唑斯汀10mg,每晚1次口服。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根據皮損面積和
瘙癢程度等判斷療效。
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82.5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結論:使用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治療慢性蕁麻疹,比單獨使用咪唑斯汀療效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標準:(1)皮膚風團、瘙癢等反復發作6周以上。(2)治療前1個月未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前1周未用過抗組胺類藥物。(3)無其他系統疾病。入選病例共120例,男60例,女60例,年齡15~62歲,平均32.5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13.8個月。
1.2 方法 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0例,對照組4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因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治療期間禁用其他藥物。治療組:予復方甘草甜素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靜滴,并給予咪唑斯汀片10mg,每晚1次口服;對照組:只給予咪唑斯汀片10mg,每晚1次口服。連續治療2周,停藥,觀察結果,記錄療效。
1.3 觀察記錄 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皮膚瘙癢的情況、風團數量及大小等,按4級(0~3分)評分記錄法,根據上述治療前后總得分按下列公式計算治療指數:療效指數=(治療前得分-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100%。
1.4 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治療指數≥95%;顯效:治療指數≥70%;有效:治療指數≥30%;無效:治療指數<30%。有效率以痊愈加顯效加有效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χ2=5.00,P<0.05)。治療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使用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注射液治療慢性蕁麻疹明顯優于單獨使用咪唑斯汀藥物治療。兩組中均有患者出現短暫、輕度頭暈、嗜睡、乏力癥狀,其中治療組3例,對照組2例,均未做任何處理,且不影響療效觀察。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療效比較 (略)
3 討論
咪唑斯汀(皿治林)具有抗組胺和抗炎癥遞質的雙重作用,是一個長效、強效、特異選擇性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其藥理作用除選擇性地抑制組胺H1受體及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外,還有抗感染作用、抑制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的趨化作用,還可抑制變態反應時細胞間黏附分子-1的釋放,具有抗感染活性。而復方甘草甜素(美能注射液)是以甘草甜素為主的復方藥品,配以L-半胱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制成的合劑,它具有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相似的結構,具有較強的ACTH活性,其非苷元部分為兩分子葡萄糖醛酸。
其具有穩定靶細胞膜、抑制過敏介質釋放、抑制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階段的代謝水平、對抗過敏性介質的作用,同時,其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此藥物與皮質類固醇激素作用相似但無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毒副作用。根據上述特點,筆者應用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注射液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比單獨使用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好,治療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因其具有吸收快、起效快的優點,為我們今后臨床工作中治療慢性蕁麻疹提供了又一種治療方法。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2月2卷1期;《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甜素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賈麗君 李立 皇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