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息風涼血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本病屬中醫“癮疹”、“風團” 范疇,具有發無定處,忽陷忽現,瘙癢無度,來去迅速,退后不留痕跡,反復發作的特點。近年來,筆者采用息風涼血法治療本病38例,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38例病例均為我院門診病人,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12~82歲,平均31±5.6歲,病程3個月~30個月,平均8±4個月。
1.2 診斷和納入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癮疹(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就診前兩周內未服用相關抗過敏藥物;本人同意并愿意配合觀察,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予息風涼血法自擬息風涼血湯治療,處方:生黃芪
2 療效
2.1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癮疹(慢性蕁麻疹)的療效標準判定。痊愈:風團瘙癢完全消失,臨床體征消失,停藥3周后隨訪無復發。顯效:風團瘙癢消失,停藥期間偶有復發。有效:風團、瘙癢縮減,自覺癥狀減輕,仍需服藥。無效:風團及瘙癢無明顯改善,或風團消退不足30%。
2.2 治療結果
經過1~3個療程的治療,38例病例中,痊愈23例,顯效10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7%。
3 典型病例
張某某,女,66歲,農民。全身皮膚瘙癢6月余,全身多處起大片暗紅色風團,每次持續約半小時,瘙癢無度,此起彼伏,伴有口干口渴,心煩不安,夜寐欠佳,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細數。曾在某大醫院皮膚科治療,住院期間使用多種抗過敏藥物治療,但都不能控制。治療以上基本方加黃柏
4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病,是一種反復發作、頑固難治的皮膚病,常可多年或數十年不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多與變態反應有關,其血漿中有可被轉移的IgE接觸抗原物質后易發生反應而產生活性物質,故出現皮膚癥狀。
本病屬于中醫學“風疹”、“癮疹” 范疇。《瘍醫準繩》記載:“夫癮疹者,由邪氣客于皮膚,復遇風寒相搏,則為癮疹;若赤疹者,由冷濕搏于肌中,風熱結成赤疹,遇熱則極,若冷則癮也;白疹者,由于風氣搏于肌中,風熱結為白疹也,遇冷則極或中亦極。” 中醫認為人體腠理疏松,營衛失調,加上食魚、蝦、蟹、蛋等葷腥食物,或飲酒,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而誘發;也有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機壅滯不暢,郁而化火,灼傷陰血,致陰血不足復感風邪而發。
慢性蕁麻疹多在氣候變化時發生,多為外因通過內因而發病。其風邪客于肌表,郁閉經絡,留聚于肌膚,導致營衛不和,加之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善行而數變,其致病最易兼挾其他病邪,從而出現相應的風團發無定處,消退后再起等臨床癥狀。皮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氣血損耗,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曰:“凡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氣血相搏。”《醫宗必讀》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故我們在臨床上以息風涼血,清熱利濕立法,標本同治,黃芪、麻黃益氣宣表;僵蠶、蟬蛻、蜂房、白鮮皮清熱息風,透邪通絡;赤芍、丹皮清熱涼血;白茅根、蒼術、石膏清熱利濕;枳實瀉熱導滯,和解表里。全方切中病機,臨證加減運用對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滿意療效。
(陳宣愷,周彥彤,息風涼血法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年第14期: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