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于2005年1~10月采用加用口服中藥大黃蔗蟲膠囊聯合治療
黃褐斑,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目的:將263例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口服中成藥大黃蟄蟲膠囊,口服維生素E、維生素C、胱氨酸口服治療。對照組口服維生素E、維生素C、胱氨酸口服治療。均以56天為1療程,治療1療程后,根據治療前后皮損顏色評分判斷療效,并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加用大黃蔗蟲膠囊治療黃褐斑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口服西藥組。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63例均勻為根據黃褐斑臨床診斷和療效判定標準[1](2003年修訂稿)確診的我科門診女性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35例及對照組128例。治療組:年齡20~48歲,平均32歲;病程<1年78例,1~5年32例,>5年25例。蝶形型61例,面上部型32例,面下部型29例,泛發型13例。對照組:年齡18~49歲,平均31.5歲;病程<1年76例,1~5年26例,>5年26例。蝶形型59例,面上部型30例,面下部型26例,泛發型13例。患者均為4周內未用過其他脫色劑或系統治療的黃褐斑患者。患有慢性肝、腎、內分泌系統疾病不入選。兩組在年齡、病程、臨床分型等方面的分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大黃蟄蟲膠囊2粒tid、維生素C0.2tid、維生素E0.1qd、胱氨酸0.1tid,對照組:除不用大黃蟄蟲膠囊外,其他藥物同治療組,均以56天為1療程.治療1療程后根據治療結果判定并進行比較。
1.3 評分方法和標準 皮損顏色評分:0為正常膚色;1為淡褐色;2為褐色;3為深褐色。評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1療程后判斷療效,治療結果根據皮膚顏色4個標準為依據。1)基本治愈:顏色基本消失,評分下降指數≥0.8;2)顯效:顏色明顯變淡,評分下降指數≥0.5。3)好轉:顏色變淡,評分下降指數≥0.3;4)無效:顏色變化不明顯,評分下降指數<0.3。痊愈率加顯效率合計為有效率。
2 結果
療程結束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有效率比較,χ2=107.99,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表1 兩組治療黃褐斑的療效結果比較(略)
注:兩組臨床觀察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3 討論
黃褐斑是一種以面部出現或淺或深的褐
色斑為特征的色素性
皮膚病。祖國醫學認為,黃褐斑是臟腑功能失調的一種外部表現。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氣血不能上榮于面,是黃褐斑的主要病機,大黃蟄蟲膠囊,主治由過飽、過饑,憂郁、暴飲或房事疲勞過度所致臟腑功能失調之癥。其以祛瘀生新,扶正祛邪,使瘀去生新。氣血調和,則面榮發華,方中蟄蟲攻下結血,大黃逐瘀攻下,涼血清熱,共為君藥,桃仁、蠐螬、水蛭。虻蟲助君藥以活血通經、攻逐瘀血。共為臣藥。黃芩配大黃以清瘀熱,杏仁配桃仁以潤燥結,且能破血降氣,有利于祛淤血、干地黃、芍藥、潤養血脈,均為佐藥、甘草和中補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奏祛淤生新之效。部分病人治療前后對照測定性激水平,療程結束后,均恢復正常,現代研究,大黃蟄蟲膠囊卻有調節內分泌之功效,祛除刺激黑素細胞分泌物功能。它富含阿魏酸,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12、葉酸等物質,能擴張外周血管,增加面部血流量,改善面部營養,從而達到去斑的作用,其中阿魏酸可抑制垂體分泌黃體生成素和催產素[2],拮抗促性腺激素釋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止酪氨酸氧化形成黑色素,抑制黑色素形成。維生素C是一種強氧化劑能使顏色較深的氧化型色素還原為色淺的還原型色素,從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并且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療養效。維生素E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增加皮膚彈性,與維生素C合用也有協同作用[3]。且本療法無明顯副作用。是一種治療黃褐斑較理想來方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來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年4月27卷4期;《加用大黃蔗蟲膠囊治療黃褐斑的療效觀察》;張學玲 毛東軍 沈景剛 沈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