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是發生在兒童早期的以同外界接觸(包括父母)障礙為其特征的發育性障礙,主要表現是社會交往、語言動作行為、注意力和感知等多種心理功能發育偏離或發育遲緩。影響孤獨癥預后的因素主要有:
發現時間 孤獨癥的實質的損害是認知障礙,表現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與他人共同分享對某種事物的興趣,當孤獨癥患者面對一種物品時不是與他人分享興趣,而是要得到它,這種障礙是孤獨癥的早期癥狀之一;不會進行扮演性游戲也是孤獨癥的早期表現之一。如果能發現早期癥狀,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和教育無疑會對預后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
病情輕重 孤獨癥患兒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不會根據環境要求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環境,這種障礙隨著年齡增大顯得更為突出。伴有嚴重智力低下者,無任何言語功能、無法克制和難以治療的尖叫、自傷等行為持續存在,直接威脅著生存,給教育和干預帶來障礙,作為家長,是很容易辨認出孩子的這些異常的。一部分患兒到青春期以后癥狀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為減少,社會交往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現為與人交往困難,獨來獨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時,也能干好某些簡單、機械的事情。
語言狀況 早期或在確診為孤獨癥之前已有較好的語言或言語功能者預后較好。盡管疾病本身使他們發展語言的潛能受到限制,但他畢竟具有這種潛能或基礎,使用規范化的語言訓練效果比語言或言語功能差的患者效果好。
認知功能 高功能水平孤獨癥預后較低功能水平為好,16名6歲以下,IQ大于65的孤獨癥患兒,有半數可完成大學學業,能獨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獨癥兒童,其業余活動面或活動內容也是有限制的,不會做建設性的決策或提建設性意見。
伴發疾病 伴有其他疾病者如嚴重先天性心臟病、
癲癇、肝腎損害、結節性硬化等預后較差,伴有聽力受損、特殊生活技能問題者預后較差。
是否用藥 針對某些精神癥狀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無疑也會影響他們的預后。美國學者Perry等人于1989年將70例孤獨癥患兒隨機分為氟哌啶醇治療組
和安慰劑對照組,在經過6個月的觀察后發現,藥物治療組在改善癥狀和提高功能水平等方面都有顯著進步。
是否訓練 早期訓練教育是孤獨癥得以康復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改善其社會化行為,首先學會與家庭成員的相處和交往;盡可能多地教他們自理生活的能力,掌握生活實用技能和進一步學習的能力;培養滿足職業所需的基本能力;增加對社會生活的了解和探索的興趣。研究結果顯示,經干預后進入成年早期的孤獨癥患者大約5%不再依賴他人而找到某種有報酬的工作;10%患者癥狀改善但仍需要保護;25%取得進步但還不能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