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感染性角膜炎在我國發病率逐年上升,特別是真菌性角膜炎發病率明顯升高,其原因主要與廣泛應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及配戴隱形眼鏡等有關。由于國內缺乏有效抗真菌滴眼液制劑,真菌性角膜炎病已成為重要致盲性眼病,我院自1999年8月起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療對氟康唑滴眼液耐藥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取得良好療效,回顧總結如下。
資料和方法:本組病例44例44眼,其中男性28例28眼,女性16例16眼;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最短4天,最長21天,平均8天;有植物傷(或農作物傷)眼病史31例,有配戴角膜接觸鏡史4例,鉛筆碰傷2例,堿燒傷2例,不明原因5例。
結果:本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治愈37眼,紅痛消失,視力恢復或不同程度提高,熒光素鈉染色陰性;7眼為重癥患者中5眼好轉,經結膜瓣遮蓋術后紅痛消失,眼球得以保住;2眼雖經手術等治療、但結膜瓣溶解,角膜潰瘍加重,眼內結構破壞、萎縮,最后摘除眼球。
本組病例提示大部分致角膜炎真菌對氟康唑耐藥,但對那他霉素敏感。那他霉素作為治療真菌性角膜炎一種藥物,于90年代末在我國少部分醫院開始使用,其藥理作用機制主要通過和敏感真菌的細胞膜上的固醇結合,形成多烯固醇復合物,改變膜的滲透性,導致細胞內重要物質如鉀離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流出,從而影響真菌細胞的正常代謝而抑制其生長,達到抑制真菌生長繁殖或殺滅真菌的作用。作為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藥物,那他霉素在眼科的應用有許多優點:那他霉素滴眼液眼局部滴用,可在角膜實質內聚集達到有效濃度,眼部耐受性好,局部刺激癥狀不明顯,安全可靠,不會造成全身吸收 ,不會出現靜脈給藥引起的肝臟、腎臟、心肌和內分泌腺等嚴重的全身不良反應;無明顯毒副作用,給藥途徑簡便,安全有效,患者無痛苦,故易于接受;其獨特的混懸制劑,點藥后易附著在角膜潰瘍表面,局部藥物濃度高,保留時間長,使藥物逐漸滲透到角膜實質層,有利于藥物作用的發揮。
臨床上,大多數致角膜炎真菌對那他霉素敏感,故可作為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理想藥物,已有人建議把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療淺層真菌性角膜炎的首選用藥。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點:那他霉素滴眼液價格較昂貴;保存期限較短,需要放于冰箱中保存,若保存不當,可使其療效降低;國內絕大部分醫院不具備之,大部分患者購買較困難;滴眼較頻繁,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治療時間較長,部分患者難以完全配合正確的治療方法;對于某些重癥患者我們認為仍須行結膜瓣遮蓋術或角膜移植手術治療,以上因素限制了它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的應用。綜合那他霉素滴眼液在治療真菌性角膜炎中的優缺點以及臨床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主張那他霉素滴眼液可作為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二線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