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檢查包括哪些內容?
提到肝功能人們馬上就會想到轉氨酶,甚至有人認為轉氨酶就是肝功能,其實肝功能的種類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試驗已達700余種,新的試驗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建立,主要包括四大類。
①反映肝細胞損傷的試驗:包括血清酶類及血清鐵等,以血清酶檢測常用,如谷丙轉氨酶( 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等。臨床表明,各種酶試驗中,以ALT、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細胞損傷及其損傷程度,反應急性肝細胞損傷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損傷程度則AST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復期,雖然ALT正常而γ-GT 持續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續不降常提示病變活動。
②反映肝臟排泄功能的試驗:檢測肝臟對某些內源性(膽紅素、膽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藥物等)高攝取物排泄清除能力,臨床的檢測膽紅素定量的常用,總膽紅素大于17.1μmd/ L為黃疸病例,如果膽紅素進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膽分離,提示病情加重,有轉為重癥肝炎的可能。
③反映肝臟貯備功能的試驗:血漿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時間(PT)是通過檢測肝臟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貯備能力的常規試驗。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減弱,PT延長提示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④反映肝臟間質變化的試驗:血清蛋白電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濁反應,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評價慢性肝病的演變和預后,提示枯否氏細胞功能減退,不能清除血循環中內源性或腸源性抗原物質。此外,透明質酸、板層素、III型前膠原肽和IV型膠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臟內皮細胞、貯脂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變化,與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密切相關。
常用肝功能化驗的臨床意義如何?
1、谷丙轉氨酶(ALT):是診斷肝細胞實質損害的主要項目,其高低往往與病情輕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活動,ALT均可升高。但ALT缺乏特異性,許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變化與肝臟病理組織改變缺乏一致性,有的嚴重肝損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AST廣泛分布于體內多組織器官,以心肌含量最高,肝、腎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與ASTm組成,前者位于細胞漿,后者位于細胞線粒體中。AST升高的意義在診斷肝炎方面與ALT相似,在一般情況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說明肝細胞損傷、壞死的程度比較嚴重。如果測定其同功酶則意義更大,輕度肝損時僅有AST升高,而重度損害則ASTm明顯升高。
3、
堿性磷酸酶(ALP):由三種以上同功酶組成,即肝臟型、腸型(含量極微)及胎盤型(僅見于中后期孕婦),還有一部分來自骨骼。ALP經由膽道排出。因此,肝臟疾患出現排泄功能障礙,膽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轉移性
骨癌、均可使ALP上升。正常參與值為30一90u/L。
4、γ-谷氨酰轉移酶(γ一GT):健康人血清γ-GT水平甚低(<40單位),主要來自肝臟,少許由腎、胰、小腸產生。γ-GT在反映肝細胞壞死損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黃疸鑒別方面有一定意義,肝臟內排泄不暢(肝內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膽道系統阻塞)以及肝硬化、肝腫瘤中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均可升高。
5、總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為60-80克/L、A為40-55克/L,G為20一30克/L,A/G為1.5-2.5:l。慢性肝炎、肝硬化時常出現白蛋白減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血清總膽紅質(TB)和直接膽紅質(Bc):肝病時出現黃疸,TB和Bc均可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為2-20umol/L,Bc<3.4umol/L,如Bc明顯升高,提示為梗阻性黃疸。
7、總膽固醇(Ch)及膽固醇酯(cbE):可了解肝病時脂質代謝障礙情況,阻塞性黃疸時Ch可增加,脂肪肝時也可能增加,如嚴重肝臟損害,Ch和cbE均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