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對半各項指標的含義:(因來源不一樣,說法不盡相同)
HBcAb是HBcAg對應抗體,它不是一種保護性抗體,而是反映肝細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種指標,包括IgM、IgG、IgA三種類型。 HBcAb-IgM陽性是乙
肝病毒急性感染和病毒復制活躍的指標,具有高度傳染性。HbcAb-IgM陽性還可見于慢性活動性
乙型肝炎。而HB-CAb-IgG陽性高滴度是指正在感染,HbcAb-IgG低滴度則指過去感染過HBV,具有流行病學的意義。
(一)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 陽性
1,協助早期診斷 2,作為攜帶者指標
(二) HBsAb(抗-HBS) 乙肝表面抗體 (+) 陽性
1,乙肝感染是否有免疫力的檢測指標(陽性表示有免疫力)
2,判斷人群對乙肝病毒的免疫水平
(三) HBcAb (抗-HBC)乙肝核心抗體 (+) 陽性
1, 有助于確診處于窗戶期(抗原消失,抗體尚為形成)的急性乙肝。
2,有助于發現HBSAg陰性的乙肝。
3,高滴度(陽性)示病毒復制,低滴度示無傳染性,低滴度抗-HBS和抗-HBS并存時,示對乙肝有免疫力。
4,有助于發現HBSAg陰性的乙肝感染者和攜帶者。
5,急性期和恢復期滴度很高,以后逐漸下降,可保持20年以上甚至終生。
6,估計病情轉歸和預后,如轉陰示乙肝治愈。
(四) HBeAg e抗原 正常值 :陰性 (-) 陽性 (+) 表示血中存在大量病毒
1,急性乙肝持續性陽性示肝組織嚴重損害,易成慢性肝炎和
肝硬化;傳染期較長,是病毒復制的重要指標。
2,慢性肝炎持續性陽性示病情活動。
3,陽性孕婦則新生兒九成亦是陽性。
(五) e抗體 抗-HBe 陽性 表示病毒在血中消失
1,表示病情進入恢復期,傳染性較低。
2,急性乙肝示預后良好,慢性陽性示病情靜止。
3,肝硬化陽性和甲胎蛋白升高,則預示可能為早期原發性
肝癌。
4,只存在于HBcAg(+)者中,抗-HBs陽性中亦可檢出抗-HBe.
另一解釋:
1、表面抗原(HBsAg)與表面抗體(抗-HBs)
(1)HBsAg
HBsAg是乙肝病毒(HBV)的蛋白質外殼,HBsAg陽性是機體被HBV感染的標志,表明存在現癥HBV感染。但HBsAg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如果S基因突變株存在,不能用常規方法檢出,可表現為HBsAg(-)的HBV攜帶者(占3%左右)或肝炎;也有少數低濃度感染者HBsAg(-),原因是血液中HBsAg的含量在常規檢測極限之下。HBsAg本身不具有傳染性(它的出現常伴隨HBV存在,間接提示攜帶者具有傳染性),但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HBs。
(2)抗-HBs
抗-HBs陽性提示可能通過預防接種或過去自然感染(隱性或顯性感染)產生了對HBV的免疫力。抗-HBs是保護性抗體,陽性者可以抵御HBV的再次侵襲。
一般而言(也并非都如此),抗HBs陰性說明對HBV易感,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2、核心抗原(HBcAg)與核心抗體(抗-HBc)
(1)HBcAg HBcAg存在于感染者的肝細胞核當中,血液中沒有游離的HBcAg,因此用常規方法在血液中檢測不到 HBcAg 。
(2)抗-HBc 抗-HBc不是保護性抗體,抗-HBc陽性在不同組合中有不同的意義。在“
大三陽”組合中,它是HBV活動性復制的標志之一。
3、e抗原(HBeAg)與e抗體(抗-HBe )
(1)HBeAg HBeAg是病毒復制程度的標志,陽性時表明HBV復制活躍,提示傳染性大。
(2)抗-HBe 抗-HBe陽性在不同組合中有不同的意義。在“
小三陽”組合中,抗-HBe陽性提示HBV復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傳染性變小。
何謂“三對半”、“四對半”及“大三陽”、“小三陽”
了解乙肝病毒標志物檢測的項目和意義,對眾多的乙肝病人來說十分重要。為此,南京市第二醫院肝病專家詹嫆娥主任醫師就人們關心的主要內容予以解答。
人體感染了乙肝病毒即產生系列免疫反應,在血清中可檢測出相應的抗原與抗體。肝病毒感染后的標志物主要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抗一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抗一HBe)、乙肝核心抗體(抗一HBc)。人們將這5項俗稱為“兩對半”。 近年來又在乙肝表面抗原中分離出前S1抗原與相應的前S1抗體;前S2抗原與前S2抗體,通稱 “三對半”、“四對半”。
HBsAg是病毒感染后較早出現在血清中的抗原, HBsAg陽性有一定傳染性,若半年內不消失,即稱慢性HBsAg攜帶者。 HBsAg存在于唾液、汗液、 乳汁、精液、陰道分泌物中,密切接觸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HBeAg陽性表示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抗一HBc是一種感染性抗體,高滴度的抗一HBc陽性標志乙肝病毒正在復制,有傳染性;抗一HBe是e抗原轉陰后出現的一種非保護性抗體,陽性表示病毒復制巳緩解,沒有明顯傳染性,病情在恢復。前 S1抗原和前S2抗原和病毒入侵肝細胞有關,是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出現在血清中的抗原,其陽性與病毒復制有關,是傳染性標志;前S1抗體、前 S2抗體陽性是病毒將被清除的標志,有保護作用。此外,抗一HBs是保護性抗體,在HBsAg轉陰后,或接種乙肝疫苗后出現,表明機體獲得了免疫力。
臨床上常將HBsAg、 HBeAg、抗一HBc三項陽性稱之為“大三陽”。這類患者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多見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乙肝潛伏期、無癥狀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在每個個體中都有其固有特征。診治需綜合判斷,采取不同措施。
HBsAg、抗一HBe和抗一HBc三項陽性就叫做“小三陽”。這類患者病毒復制已緩解,傳染性弱,臨床大多表示疾病在好轉或恢復。盡管“小三陽”患者一般無需常規治療,但也不可掉以輕心,要注意飲食、休息、不飲酒,定時復查復診,做到心中有數。不過,臨床上“小三陽”也常出現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者,這可能是由于體內病毒出現不斷變異,原產生的抗體不能阻止病毒復制,或感染了其它亞型的乙肝病毒,或體內劇烈免疫紊亂,對這類患者需進一步深人全面診治。
當人們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應盡早到醫院去確診,一定要動態醫學觀察、求助于專業醫師共同制訂合理、適當、正規的治療措施。患者千萬不要自行亂吃藥,以免延誤病情,使疾病惡化。
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是肝臟蛋白代謝混亂的一種定性試驗。肝臟病患者的血清與麝香草酚巴比妥緩沖液試劑混合后即可出現混濁,通過混濁程度與事先備好的標準混濁試管進行比較,可測出其混濁程度。正常值為0-6馬氏單位,大于7單位為陽性。其混濁程度與肝損傷程度基本平行。急性肝炎早期即可陽性,恢復期轉為陰性;持續陽性者是向慢性轉化的指征。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變活動期均可為陽性。靜止期可下降或接近正常。
肝功能檢查都包括哪些內容
肝功能的種類很多,反映肝功能的試驗已達700余種,新的試驗還在不斷地發展和建立,主要包括四大類。
①反映肝細胞損傷的試驗:包括血清酶類及血清鐵等,以血清酶檢測常用,如谷丙轉氨酶( ALT)、谷草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轉肽酶(γ-GT)等等。臨床表明,各種酶試驗中,以ALT、AST能敏感地提示肝細胞損傷及其損傷程度,反應急性肝細胞損傷以ALT最敏感,反映其損傷程度則AST較敏感。在急性肝炎恢復期,雖然ALT正常而γ-GT 持續升高,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γ~GT持續不降常提示病變活動。
②反映肝臟排泄功能的試驗:檢測肝臟對某些內源性(膽紅素、膽汁酸等)或外源性(染料、藥物等)高攝取物排泄清除能力,臨床的檢測膽紅素定量的常用,總膽紅素大于17.1μmd/ L為黃疸病例,如果膽紅素進行性上升并伴ALT下降,叫做酶膽分離,提示病情加重,有轉為重癥肝炎的可能。
③反映肝臟貯備功能的試驗:血漿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時間(PT)是通過檢測肝臟合成功能以反映其貯備能力的常規試驗。ALb下降提示蛋白合成能力減弱,PT延長提示各種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
④反映肝臟間質變化的試驗:血清蛋白電泳已基本取代了絮濁反應,γ-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可評價慢性肝病的演變和預后,提示枯否氏細胞功能減退,不能清除血循環中內源性或腸源性抗原物質。此外,透明質酸、板層素、III型前膠原肽和IV型膠原的血清含量,可反映肝臟內皮細胞、貯脂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的變化,與
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密切相關。
單項抗-HBc陽性說明什么?
根據1992~1995年全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在我國一般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抗-HBc)陽性率為49.8%。據此推算,我國約有6.5億人抗-HBc陽性,其中多數人為單項抗-HBc陽性。那么,單項抗-HBc陽性說明什么呢?
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血清中首先出現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 VDNA),約1個月后出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 BeAg),爾后出現抗-HBc等。隨著病情的逐漸好轉,血清中HBVDNA、 HBsAg和HBeAg先后轉為陰性,在HBsAg消失后隔一段時間,出現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抗-HBs)。此時抗-HBc與抗-HBs可同時陽性。由于抗-HBs在血清中持續存在時間較抗-HBc短,因此,經過一段時間后,抗-HBs消失,僅單項抗-HBc陽性。無論是有臨床癥狀的乙型肝炎病人還是沒有臨床表現的隱性感染者,他們康復后,血清學檢查均可表現為單項抗-HBc陽性。因此,單項抗-HBc陽性,特別是抗-HB c低水平陽性,表示該人既往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現已康復,體內的乙型肝炎病毒已被清除,他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和工作。
但也有一部分單項抗-HBc陽性者,特別是抗-HBc高水平陽性者,其體內仍有乙型肝炎病毒復制,但因病毒復制水平低,不易用常規方法檢出。但用敏感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擴增法檢測,可發現他們HBVD NA陽性。因此,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復制活躍,他們可再次復發乙型肝炎。國內外均有報告,一些非肝炎病人因輸入單項抗-HBc 陽性供血員的血液而發生輸血后乙型肝炎,或因移植抗-HBc陽性者提供的器官等而發生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此外,還發現一些單項抗-HBc陽性者,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后發生乙型肝炎急性發作。因此,單項抗-HBc陽性,特別是抗-HBc高水平陽性者,不能獻血或提供器官等,以免傳染他人。同時,他們自己也應勞逸結合,注意營養,適當鍛煉,增強體質,防止乙型肝炎再次復發。如有不適,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
HBsAb、HBeAb陽性說明了什么
李廣容
乙肝表面抗體HBsAb陽性(抗-HBs)
在乙肝五項血清標志物中,抗原是病毒本身的成分,而抗體是機體免疫應答的產物,其臨床意義不同。表面抗體(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常在感染恢復后期出現陽性,此時表面抗原(HBsAg)轉陰至少已1個月以上。抗-HBs于6-12月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10年內轉陰(有時轉陰很快)。其臨床意義如下: 1、單項抗-HBs陽性 (1)接種乙肝疫苗成功的標志; (2)單項低效價抗-HBs陽性有時為非特異性反應。 2、與抗-HBc、抗-HBe同時陽性機體自然感染(包括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乙肝病毒(HBV)以后發生免疫應答,病毒被清除,機體獲得抵御 HBV再次侵襲的特異性免疫力。 3、與HBsAg同時陽性非常少見,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感染了不同的HBV亞型;(2)感染了S基因變異的HBV;(3)免疫功能低下,抗-HBs不能清除HBsAg; (4)正處于抗原-抗體動態平衡階段。
乙肝e抗體HBeAb(抗-HBe)陽性說明了什么?
血清中e抗體(抗-HBe)一般在HBeAg消失之后出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1、急性感染 抗-HBe 在急性自限性感染的恢復期出現,最終可能呈現抗-HBs、抗-HBc和抗-HBe 同時陽性,“三抗體”陽性標志著體內的乙肝病毒(HBV)已被清除,并且具有免疫力。
2、與HBsAg、抗-HBc同時出現的慢性持續性感染這就是所謂“小三陽”,見于無癥狀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也見于慢性乙肝患者,表明體內病毒復制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傳染性降低,病情可能趨于穩定。發生病毒變異者病情并不減輕或穩定。
3、有人報告極少數抗-HBe陽性并伴有其它抗體陽性者HBV-DNA仍陽性,具有一定傳染性。
4、近期有關研究者比較關注“小三陽”人群肝癌的發病率問題。
5、抗-HBe陽轉后仍有可能逆轉為HBeAg陽性。
6、注射乙肝疫苗成功后僅表現抗-HBs 陽性,不會同時伴有抗-HBe陽性(也不伴有抗-HBc陽性)。
肝纖維化四項檢查指標:
血清肝纖維化標志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 PCIII(III型前膠原):反映肝內III型膠原合成,血清含量與肝纖程度一致,并與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顯相關。正常值<120ug/L。
2. IV-C(IV型膠原):為構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膠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較靈敏反映出肝纖過程,是肝纖的早期標志之一。正常值<75ug/L。
3. LN(層粘連蛋白):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膠原性結構蛋白,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及門靜脈壓力呈正相關。正常值<130ug/ml。
4. HA(透明質酸酶):為基質成分之一,由間質細胞合成,可較準確靈敏地反映肝內已生成的纖維量及肝細胞受損狀況,有認為本指標較之肝活檢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正常值<110mg/L。
5. PLD(脯肽酶)系膠原蛋白降解的關鍵酶,與肝內膠原纖維增生活躍程度一致,是反映肝纖維進展的良好指標。正常值1107±19.5u/L[5][6]。
上述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中,臨床達成共識的常用組合為:PCIII+PCIV+HA+LN,稱為肝纖維化四項檢查。
HBV—DNA定量檢測的臨床意義
目前檢查乙肝病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化驗“兩對半”,即乙肝病毒抗原和抗體的測定。但它檢查的只是乙肝病毒的抗原和人體對這些抗原的免疫反應,并不能代表病毒本身,無法知道體內病毒的多少。
另一方法是聚合酶鏈反應,即PCR法,多年的臨床實驗證明,常規PCR法假陽性、假陰性率較高,重復性差,且不能定量。
近年,新研制成功的熒光定量PCR的出現為乙肝病毒的檢測診斷提供了新手段,大量臨床標本測定結果證明,其特異性為100%,靈敏度可達0.01fg(10—12mg),相當于2.5個乙肝病毒顆粒。熒光定量PCR對下列情況更具有獨特的診斷價值:
1.治療前進行病毒定量檢測,可以指導選擇對癥藥品,避免盲目用藥。
2.治療后定量PCR可直接準確地測定體內病毒數量,有助于療效的判斷。
3.
懷孕前進行定量PCR測定,有助于選擇有利的懷孕時機。乙肝孕婦進行定量PCR檢查,有助于使部分病人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斷。
所以說HBV—DNA定量檢測指標降低在乙肝治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乙肝轉陰的前奏,也是康復最為關鍵的一步,只有體內的HBV—DNA定量指標降低,病毒的復制繁殖才會停止,乙肝的徹底治愈才有希望。
一般以定量檢測103copies/ml以下為陰性,以上為陽性。陽性提示體內病毒復制活躍,血液中含量高,傳染性較強;陰性則相反,病毒復制已得到抑制,血液中含量底,傳染性弱。
肝促凝血活酶試驗
Hepatoplastin test
HPT
靜脈血2ml,以109m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
HPT活動度能較正確地反映血漿因子Ⅶ、Ⅱ、Ⅹ的活性變化,特別是當肝細胞損傷或肝功能異常時,Ⅶ因子最先減少,因子Ⅱ、Ⅹ的減少次之,故本試驗對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較PT敏感。
【正常參考值】 67.2 ~ 133.6%
【異常結果分析】 活動度降低:見于口服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物、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慢性肝損害、阻塞性黃疽,其嚴重程度與這些因子呈正相關。此法作為華法林類抗凝治療的實驗監測指標優于PT試驗。
(部分摘自健康123、三九健康網及消化疾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