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2型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和死亡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學(xué)研究顯示,血糖升高與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密切相關(guān)。除血糖外,其他一些代謝參數(shù)同樣會惡化其心血管危險,如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T)、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和纖維蛋白原(Fbg)等。已證實,這些分子血漿濃度升高是心血管危險的獨立預(yù)測因素。
UKPDS證實,不同口服降糖藥(OAD)對
2型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各不相同,即使是藥理作用相似的藥物。因此,在評估OAD預(yù)防
糖尿病相關(guān)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時,應(yīng)考慮到OAD對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影響。然而,人們對此卻所知甚少。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兩種OAD——
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對
2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以外心血管危險參數(shù)的影響,包括Lp(a)、HCT和PAI-1。次要終點是比較兩種降糖藥的血糖控制療效。
試驗設(shè)計
本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開放、平行組對照研究,共納入164例患者,其中81例(年齡56±10歲)分入
格列美脲組,83例分入二甲雙胍組。所有入選者均為
糖尿病診斷≤6個月的患者,不吸煙,無
高血壓或冠心病,未服用降脂藥物、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或甲狀腺素,腎功能正常。在治療后6個月和12個月時測量代謝參數(shù)。
試驗結(jié)果
在164例患者中,有148例患者完成了試驗,其中
格列美脲組73例(90%),二甲雙胍組75例(90%)。兩組基線特征相似,
格列美脲組最終用藥劑量為(3±1 mg/天),二甲雙胍為(2500±500 mg/天)。
療效
●在治療6個月后,
格列美脲組Lp(a)和HCT水平顯著降低,與基線相比P<0.05。
●在治療12個月后,
格列美脲組和二甲雙胍組的Lp(a)和PAI-1均顯著下降(P<0.05),而且
格列美脲組HCT水平較基線相比明顯降低(P<0.01),若進行組間比較,
格列美脲組HCT的下降程度顯著優(yōu)于二甲雙胍組(P<0.05)。
●治療期間體質(zhì)指數(shù)、收縮壓、舒張壓、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A-I和Fbg等無顯著變化。
●對次要終點的評估顯示,
格列美脲組和二甲雙胍組分別有82.1%和86.6%的患者達到了目標(biāo)空腹血糖(<120 mg/dl),達到目標(biāo)餐后血糖(<160 mg/dl)的患者分別為79.4%和82.6%,HbA1c<7%的患者在兩組分別為83.5%和85.3%。兩組6個月和12個月時的HbA1c與基線相比均顯著下降(
格列美脲組分別為-1%和-1.6%,二甲雙胍組-0.9%和-1.4%)。
安全性
患者總體上對
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均能很好耐受,沒有患者發(fā)生輕度或嚴(yán)重低血糖。二甲雙胍組2例患者因持續(xù)的不良反應(yīng),包括惡性和嘔吐,而退出試驗。無患者出現(xiàn)嚴(yán)重不良反應(yīng)。在研究的各個階段,各組患者轉(zhuǎn)氨酶和肌酐水平無明顯變化。
討 論
據(jù)估計,高水平Lp(a)(超過20~30 mg/dl)將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危險增加1.5~3倍,且獨立于LDL-C對冠脈疾病的作用。在1型
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改善雖然僅使Lp(a)水平小幅下降,但達到了統(tǒng)計學(xué)顯著性。與之不同的是,
2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Lp(a)與血糖控制無關(guān)。本研究中,
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都可降低Lp(a),但
格列美脲的作用更顯著。
與基線相比,治療6個月和12個月時,
格列美脲顯著降低HCT水平,而在二甲雙胍組中僅觀察到輕微降低。若進行組間比較,則12個月時
格列美脲組HCT水平顯著低于二甲雙胍組。已知,HCT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子。事實上,HCT增加5 μmol/L所引起的冠心病風(fēng)險與血清膽固醇增加0.5 mmol/L相似。
結(jié) 論
本研究中,
格列美脲和二甲雙胍的耐受性良好,且能有效控制血糖。另外,研究還顯示,
格列美脲在6個月時就可顯著降低Lp(a)和HCT水平,在12個月時使PAI-1顯著下降。提示
格列美脲不僅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還能干預(yù)其他影響心血管危險和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代謝參數(shù)。當(dāng)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
格列美脲這種改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作用,是否與其改善血糖控制相關(guān),或是通過其他未知的作用機制。并進行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終點的長期研究,來進一步證實
格列美脲對
2型2型糖尿病的潛在益處。
(昊成 摘譯自Diab Nutr Metab 2004, 17: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