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在日常門診中非常常見,對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2006~2012年就診的患者,確診為過敏性鼻炎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目的:比較單純西藥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方法:將2006~2012年就診的363例過敏性鼻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給予隔離致敏原,口服撲爾敏片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蒼耳子散加減熏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等癥狀的好轉情況,并結合實驗室檢查,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臨床療效分析。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可以減少西藥的用量和療程,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值得推廣。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06年~2012年來診的患者,要求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符合診斷標準的共36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83例,男120例,女63例,年齡17~30歲,平均(20.86±3.07)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3.92±2.51)年;對照組180例,男114例,女66例,年齡16~31歲,平均(20.83±3.18)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3.98±2.61)年。
1.2診斷標準:①癥狀: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等癥狀出現2項及以上,每天癥狀持續或累計1h以上。②體征:常見鼻黏膜蒼白、水腫,鼻腔水樣分泌物。③皮膚點刺試驗,使用標準化變應原試劑,在前臂掌側皮膚點刺,20min后觀察結果。按相應的標準化變應原試劑說明書判定結果。皮膚點刺試驗應在停用抗組胺藥物至少7d后進行。④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可作為過敏性鼻炎診斷的實驗室指標之一。確診過敏性鼻炎需臨床表現與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結果相符[1]。
1.3排除標準: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噴嚏、清水樣涕、鼻塞、鼻癢等癥狀。
1.4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經治療1~2療程,癥狀明顯改善,發作間隔明顯延長,次數明顯減少,鼻黏膜漸趨紅潤,水腫消失,無分泌物;有效:經治療1~2療程癥狀有所好轉或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鼻黏膜蒼白、水腫好轉,分泌物減少;無效:治療前與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變[2~3]。
1.5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避免接觸致敏原,口服撲爾敏片治療,4mg,1次/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蒼耳子散加減(辛夷、蒼耳子、細辛、薄荷各15g,玄參20g,甘草10g),加水500ml煎沸,熏蒸鼻腔至藥液變涼,1劑藥煎用4次,早晚各熏蒸1次,5劑藥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其中口服撲爾敏片不超過3天。治療前、后及治療后6個月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非常顯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顯效159例,有效20例,無效4例,總有效179例,占97.81%;對照組顯效39例,有效73例,無效68例,總有效112例,占62.22%。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隨訪結束時,對照組發生頭暈、嗜睡等不良反應16例,觀察組未見不良反應。兩組均未發現明顯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異常。
3討論
過敏性鼻炎典型癥狀主要是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部分伴有嗅覺減退。西醫治療原則避免接觸變應原,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抗白三烯藥、色酮類藥、外用減充血劑、抗膽堿能藥治療等。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為機體虛弱,外邪侵襲,阻遏肺經,邪毒結滯于鼻竅,使鼻竅不利。治療以清熱通竅,益氣固表,宣通鼻竅等為主[4],蒼耳子散加減方,正能起到這個作用。通過熏蒸熱療,有助于改善鼻腔血液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對緩解過敏性鼻炎的癥狀有較好的效果。
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去除誘因,用西藥快速緩解癥狀,以中藥熏蒸法加強和鞏固療效,減少西藥的用量和療程,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5],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值得推廣。
參考來源:《河南中醫》2013年4月第1期;《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觀察》;董春玲 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