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英 黃正強
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 (南寧 530022)
【摘要】 目的探討轉移因子口服液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方法 120例變應性鼻炎患者隨機分2組,治療組60例用轉移因子口服液,對照組60例口服特非那丁片,2個療程結束后及12個月后作療效評價。結果 2個療程后治療組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為93.3%。l2個月后治療總有效率為86.66%,無1例復發;對照組為65.00% ,復發率為10.0%。結論 轉移因子口服液為治療變應性鼻炎確切而穩定的免疫調節劑。
【關鍵詞】變應性鼻炎;轉移因子;治療
變應性鼻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是IgE介導的鼻黏膜慢性炎性疾病,以噴嚏、鼻漏、鼻癢、鼻黏膜蒼白為特征。近年來發病有明顯增高趨勢。臨床治療方法多樣,但療效欠佳,特別是遠期療效。本試驗采用隨機對照分組法,比較轉移因子口服液和特非那丁片在治療變應性鼻炎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0例均為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門診患者,均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男69例,女51例,年齡5-65歲,病程40d至5年。常年性71例,季節性49例。癥狀:噴嚏98例,流清涕92例,鼻塞83例,鼻癢38例,頭痛12例。檢查:黏膜蒼白58例,水腫42例,中鼻道息肉及中鼻甲息肉樣變18例,鼻中隔偏曲9例。合并支氣管哮喘16例。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兩組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60例口服轉移因子口服液10ml,對照組60例口服特非那丁片60mg,均為2次/d,連服2周為1個療程,隔1周作第2療程治療。合并哮喘等其它過敏癥狀者給予對癥處理。
1.3 療效評定標準均以自身治療前后對照判定療效,近遠期療效考核標準見文獻[2]。近期療效評定在2個療程結束后,遠期療效評定為12個月后。
1.4 統計學處理 組間比較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2 結果
2.1 免疫功能變化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治療組E-RFC明顯升高,血清總IgE和特異性SIgE均明顯降低,且有顯著性差異,而IgG、IgA、IgM則無明顯變化。見表1。
2.2 臨床療效 兩組的近期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75,P>O.05);遠期總有效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x2=7.685,P<0.01)。見表2、3。
表1 變應性鼻炎治療前后免疫指標平均值比較(略)
表2 兩組的近期療效比較(略)
2.3 安全性評價 在治療期間,治療組未見副作用發生。治療組中有12例伴支氣管哮喘,經治療后哮喘癥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其中治愈1例,顯效4例,好轉6例,無效1例。對照組有2例頭暈,偶有惡心等,反應較輕,停藥后癥狀消失。
3 討論
變應性鼻炎除有一定的過敏體質因素外,機體免疫功能失衡在其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其發生發展與T細胞功能減退及失調有關,常規的脫敏治療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耐受力和消除過敏癥狀,不失為一種根本的治療手段,但療程短時易復發。轉移因子是細胞免疫反應中的一個重要因子,它使非致敏的T淋巴細胞轉化為致敏的淋巴細胞,選擇性激發和調節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作用于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有保護造血干細胞、紅細胞等多種細胞功能,促進干擾素的釋放,調節多項免疫指標,作用于免疫系統的多個環節,糾正機體的免疫失衡,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轉移因子口服液是采用現代生物化學方法,從健康、新鮮的動物脾臟中提取精制而成的雙向新型免疫調節劑,含有多種免疫調節因子、十幾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及16種游離氨基酸等,口服后在消化道內吸收充分,不被消化道內酸、酶所破壞,尤其是臨床使用未發現抗原反應。因此,筆者認為,與只限于改善癥狀的抗組胺藥不同,轉移因子口服液主要是通過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使其失衡或紊亂狀態得以改善或糾正而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本組用轉移因子口服液治療變應性鼻炎60例,近期總有效率96,7%,遠期總有效率86.7% ,遠期療效優于特非那丁(P<0.05)。因此,轉移因子口服液治療變應性鼻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對變應性鼻炎誘發的哮喘等變應性疾病亦有較好療效,同時轉移因子口服液在治療期問未發現副作用,安全可靠,故轉移因子口服液治療變應性鼻炎安全有效。筆者認為多數病例需要治療2個療程或以上為宜,如有復發可重復治療。轉移因子治療無效的病例多伴有鼻息肉、中鼻甲息肉樣變或鼻中隔偏曲等。因此應手術摘除鼻息肉,糾正偏出的鼻中隔,才能使療效提高。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