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腫瘤,因腫瘤呈浸潤性生長,難以手術切除干凈,術后易復發。因此,術后及時進一步放療及藥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我院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采用調強放射治療(IMRT)同步口服替莫唑胺(TMZ)對16例,經病理確診的間變性星形細胞瘤或膠質母細胞瘤手術殘留及術后復發患者進行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6例患者中術后殘留者1l例,占69%;術后復發者5例,占31%,所有病人既往均未接受過腦部放射治療,Karnofsky評分≥70分。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13~65歲,中位年齡34歲,腫瘤位于額葉4例,頂葉6例,顳葉4例,小腦2例。
1.2 治療方法:①所有患者采用熱塑面罩固定,在治療體位下,每層按3 mm層厚行CT斷層掃描,采集解剖圖像和數據,每個層面在影像診斷MRI指導下參照ICRU50號報告勾畫腫瘤靶區(GTV)、臨床靶區(CTV)、計劃靶區(PTV)和重要器官。CTV為惡性腦膠質瘤GTV+2.5~3 cm。PTV為CTV+外放0.5~1 cm,DT 50 Gy后將PTV縮至GTV+1 cm。采用6MV-X線5~7個共面等中心照射,TPS系統采用瓦里安公司的Eclips放療計劃系統。放療PTV每次95 劑量曲線為2.0 Gy,總DT 60 Gy/30次共6周;②替莫唑胺給藥方法:放療期間每天口服替莫唑胺,按75 mg/m2/d體表面積計算藥量,放療結束后休息3周再接受6個療程常規替莫唑胺治療。按150~200mg/m2體表面積;第1~5天全程口服替莫唑胺膠囊;28 d為1個治療周期,每一周化驗檢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以判斷患者能否耐受。16例患者化驗血常規,中性粒細胞均≥2.0×109/L或者血小板數≥50×109/L,肝、腎功能未出現異常,因而無需調整劑量。
1.3 療效判定:按WHO實體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CR:完全緩解;PR:病灶縮小50%以上;NC:病灶縮小少于50%或增大不超過25%。分別在治療后每3個月復查CT或MRI掃描,觀察腫瘤灶退縮情況,并記錄患者的臨床表現。
1.4 隨訪:隨訪時間自放療之日起計算,截止到2008年3月,隨訪率100%。
2 結 果
2.1 近期療效:調強放射治療加替莫唑胺治療16例病例全部完成治療計劃,治療前12例患者有顱內高壓增高表現,如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治療后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減輕(2/12)或消失(10/12)。根據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的CT或MRI檢查評價局部療效:13例(13/16)近期有效率(CR+PR)13例,占81.25%。在中位隨訪23個月時中位生存時間為16.5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8.2個月。生存期滿1年9例,生存率為56.3%;生存期滿2年4例,生存率25%。
2.2 不良反應:2例患者治療中第2周出現頭疼或惡心、嘔吐,發生率12.5%,CT或MRI顯示腦水腫1例,發生率6.25%。所有患者經地塞米松和甘露醇脫水治療3~5d后癥狀逐漸緩解至消失。
3 討 論
調強放射治療 (IMRT)是現代最先進的放療手段之一,較常規放療具有精確、劑量分布均勻、正常器官保護更好的特點,從而改善了腫瘤的治療增益比。因此,較常規放療具有明顯的放療優勢。
替莫唑胺(TMZ)目前治療腦膠質瘤尤其間變性及膠質母細胞瘤已有較多臨床報道,其療效肯定,與放療同時應用可起到增敏作用。主要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但發生率較低。
本研究特點為治療方法中采用了調強放射治療手段,關于常規放療同步替莫唑胺治療腦膠質瘤已有相關報道,但目前沒有看到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替莫唑胺治療的相關報道。
Stupp等的研究結果顯示,替莫唑胺加常規放療6個月無進展生存期為53.9%,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6.9個月,中位生存期為14.6個月,2年生存率為26.5%;瑞士]和意大利的2項研究顯示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6個月和15.7個月,1年生存率均為58%,且毒性反應輕。本組調強放射治療同替莫唑胺治療結果顯示:中位生存時間為16.5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8.2個月,1年生存率56.3%,2年生存率25%。與國外報道相近。Shan等報道腦膠質瘤調強放射治療有效率(CR+PR)為73.3%。本組資料調強放射治療+替莫唑胺的有效率(CR+PR)為81.25%,高于Shan的報道,尤其本組研究選擇的病例均為術后殘留或復發患者,仍然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說明調強放射治療+替莫唑胺聯合應用可能優于單純放療,但尚需更多病例及長期的研究與隨訪。
本研究在毒性反應方面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療,未見3或4級血液毒性及肝、腎功能損害。Stupp等研究結果顯示,放療同步替莫唑胺治療腦膠質瘤導致7%的患者出現3或4級血液毒性。是否需要提高口服替莫唑胺的劑量或增加放療劑量以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