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仁醫院兒科南區病房出生僅21個月,11公斤重的雙眼
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安全撤離無菌層流室,移至普通病房,近日已出院。這意味著國內首例雙眼
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
據文獻檢索,運用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
視網膜母細胞瘤在我國尚屬首例,并且該患兒也是目前國內運用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患者。這標志著同仁醫院兒科在小兒血液
腫瘤治療方面跨出了一大步,取得的又一次新突破與新飛躍,更為
視網膜母細胞瘤(RB)的患兒帶來了福音,特別是給了雙眼RB和轉移后RB的高危患兒新的治療方向,也大大提高了
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生存率。
視網膜細胞瘤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惡性眼內腫瘤,發生于視網膜核層,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多發生于5歲以下,可單眼、雙眼先后或同時罹患,本病易發生顱內及遠處轉移,常危及患兒生命,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其治療手段有化療、眼球摘除術、外放療、光凝治療、冷凍治療、內放射敷貼術,在聯合使用這些療法后,5年生存率達到90%%,但若不治療,幾乎全部死亡。但放療和內放射敷貼術,易造成患兒眼球萎縮及增加繼發第二種腫瘤的危險,故目前已較少使用放射線療法治療該病。
目前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惡性血液病及某些實體瘤的治療,國外已有采用該方法治療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成功案例,取得較為肯定的療效。而國內卻未見報道。
該患兒出生15個月時被診斷為“雙眼
視網膜母細胞瘤”,于同仁醫院眼科施行了“右眼球摘除術+義眼臺植入術”,為保留左眼視力,轉入同仁醫院兒科繼續進行化療。因常規化療對該患兒效果欠佳,為進一步提高療效,保存視力,兒科黃東生主任為該患兒制定了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治療方案。
經過干細胞動員,采集和冷凍等一系列精心的準備,患兒正式進入無菌層流室。經過5天大劑量化療的預處理,和兩天干細胞回輸,患兒出現了強烈的骨髓抑制現象,血象最低時白細胞幾乎為零,此期為干細胞移植的最關鍵期,也是最危險期。再加上患兒低齡、低體重兒的特殊性,更增加了移植的風險性,這也給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但同仁醫院兒科南區醫護人員,在黃東生主任的帶領下及患兒母親的共同協助下,勇于承擔,沉著應對,冷靜思考,克服了患兒骨髓抑制期發生的高熱,嚴重口腔糜爛,腸道感染及電解質紊亂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出色地完成了小患者在無菌層流室的治療和護理工作,使患兒安全出艙。目前患兒已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