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阿片類藥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療的首選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療的短效阿片類藥物為嗎啡即釋片,長效阿片類藥物為嗎啡緩釋片、羥考酮緩釋片、芬太尼透皮貼劑等。對于慢性癌痛治療,推薦選擇阿片受體激動劑類藥物。長期用藥阿片類止痛藥時,首選口服給藥途徑,有明確指征時可選用透皮吸收途徑給藥,也可臨時皮下注射用藥,必要時可自控鎮痛給藥。
① 初始劑量滴定。阿片類止痛藥的療效及安全性存在較大個體差異,需要逐漸調整劑量,以獲得最佳用藥劑量,稱為劑量滴定。對于初次使用阿片類藥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則進行滴定:使用嗎啡即釋片進行治療;根據疼痛程度,擬定初始固定劑量5-15mg,Q4h;用藥后疼痛不緩解或緩解不滿意,應于1小時后根據疼痛程度給予滴定劑量(見表1),密切觀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應。第一天治療結束后,計算第二天藥物劑量:次日總固定量=前24小時總固定量+前日總滴定量。第二天治療時,將計算所得次日總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為前24小時總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調整劑量,直到疼痛評分穩定在0-3分。如果出現不可控制的不良反應,疼痛強度﹤4,應該考慮將滴定劑量下調25%,并重新評價病情。
表1. 劑量滴定增加幅度參考標準
疼痛強度(NRS) 劑量滴定增加幅度
7~10 50%~100%
4~6 25%~50%
2~3 ≤25%
對于未使用過阿片類藥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薦初始用藥選擇短效制劑,個體化滴定用藥劑量,當用藥劑量調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劑量水平時,可考慮換用等效劑量的長效阿片類止痛藥。
對于已使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疼痛的患者,根據患者疼痛強度,按照表1要求進行滴定。
對疼痛病情相對穩定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阿片類藥物控釋劑作為背景給藥,在此基礎上備用短效阿片類藥物,用于治療爆發性疼痛。
②維持用藥。我國常用的長效阿片類藥物包括:嗎啡緩釋片、羥考酮緩釋片、芬太尼透皮貼劑等。在應用長效阿片類藥物期間,應當備用短效阿片類止痛藥。當患者因病情變化,長效止痛藥物劑量不足時,或發生爆發性疼痛時,立即給予短效阿片類藥物,用于解救治療及劑量滴定。解救劑量為前24小時用藥總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藥次數大于3次時,應當考慮將前24小時解救用藥換算成長效阿片類藥按時給藥。
阿片類藥物之間的劑量換算,可參照換算系數表(見表2)。換用另一種阿片類藥時,仍然需要仔細觀察病情,并個體化滴定用藥劑量。
表2.阿片類藥物劑量換算表
藥物 非胃腸給藥 口服 等效劑量
嗎啡 10mg 30mg 非胃腸道:口服=1:3
可待因 130mg 200mg 非胃腸道:口服=1:1.2
嗎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
羥考酮 10mg 嗎啡(口服):羥考酮(口服)=l.5-2:1
芬太尼透皮貼劑 25μg/h(透皮吸收) 芬太尼透皮貼劑μg/h,q72h 劑量=1/2 ×口服嗎啡mg/d劑量
如需減少或停用阿片類藥物,則采用逐漸減量法,即先減量30%,兩天后再減少25%,直到每天劑量相當于30mg口服嗎啡的藥量,繼續服用兩天后即可停藥。
③不良反應防治。阿片類藥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便秘、惡心、嘔吐、嗜睡、瘙癢、頭暈、尿潴留、譫妄、認知障礙、呼吸抑制等。除便秘外,阿片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大多是暫時性或可耐受的。應把預防和處理阿片類止痛藥不良反應作為止痛治療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惡心、嘔吐、嗜睡、頭暈等不良反應,大多出現在未使用過阿片類藥物患者的用藥最初幾天。初用阿片類藥物的數天內,可考慮同時給予甲氧氯普胺(胃復安)等止吐藥預防惡心、嘔吐,如無惡心癥狀,則可停用止吐藥。便秘癥狀通常會持續發生于阿片類藥物止痛治療全過程,多數患者需要使用緩瀉劑防治便秘。出現過度鎮靜、精神異常等不良反應,需要減少阿片類藥物用藥劑量。用藥過程中,應當注意腎功能不全、高血鈣癥、代謝異常、合用精神類藥物等因素的影響。
3)輔助用藥。輔助鎮痛藥物包括:抗驚厥類藥物、抗抑郁類藥物、皮質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拮抗劑和局部麻醉藥。輔助藥物能夠增強阿片類藥物止痛效果,或產生直接鎮痛作用。輔助鎮痛藥常用于輔助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骨痛、內臟痛。輔助用藥的種類選擇及劑量調整,需要個體化對待。常用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輔助藥物主要有:
①抗驚厥類藥物:用于
神經損傷所致的撕裂痛、放電樣疼痛及燒灼痛,如卡馬西平、加巴噴丁、普瑞巴林。加巴噴丁100-300mg口服,每日1次,逐步增量至300-600mg,每日3次,最大劑量為3600mg/d;普瑞巴林75-150mg,每日2-3次,最大劑量600mg/d。
②三環類抗抑郁藥:用于中樞性或外周神經損傷所致的麻木樣痛、灼痛,該類藥物也可以改善心情、改善睡眠,如阿米替林、
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阿米替林12.5-25mg口服,每晚1次,逐步增至最佳治療劑量。藥物止痛治療期間,應當在病歷中記錄疼痛評分變化及藥物的不良反應,以確保患者癌痛安全、有效、持續緩解。
3.非藥物治療。用于癌痛治療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療、針灸、經皮穴位電刺激等物理治療、認知-行為訓練、社會心理支持治療等。適當應用非藥物療法,可作為藥物止痛治療的有益補充,與止痛藥物治療聯用,可增加止痛治療的效果。
介入治療是指神經阻滯、神經松解術、經皮椎體成形術、神經損毀性手術、神經刺激療法、射頻消融術等干預性治療措施。硬膜外、椎管內、神經叢阻滯等途徑給藥,可通過單神經阻滯而有效控制癌痛,減輕阿片類藥物的胃腸道反應,降低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介入治療前應當綜合評估患者的預期生存時間及體能狀況、是否存在抗
腫瘤治療指征、介入治療的潛在獲益和風險等。
五、患者及家屬宣教
癌痛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至關重要,應當有針對性的開展止痛知識宣傳教育。重點宣教以下內容:鼓勵患者主動向醫護人員描述疼痛的程度;止痛治療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部分,忍痛對患者有害無益;多數癌痛可通過藥物治療有效控制,患者應當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止痛治療,規律服藥,不宜自行調整止痛藥劑量和止痛方案;嗎啡及其同類藥物是癌痛治療的常用藥物,在癌痛治療時應用嗎啡類藥物引起成癮的現象極為罕見;應當確保藥物安全放置;止痛治療時要密切觀察療效和藥物的不良反應,隨時與醫務人員溝通,調整治療目標及治療措施;應當定期復診或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