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的發病原因有許多,具體說來,以下一些因素比較常見:輻射(如原子彈、核電站事故等)、環境污染、病毒、吸煙、不良的飲食習慣、免疫功能偏低、精神壓力過大等。
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手術、化療、放療和中醫治療。所謂中醫治療,是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腫瘤病人術后康復、放化療副反應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至于中醫飲食的宜忌和養生方法,同樣也是中醫的特色。
傳統意義上的春季,從立春起,到立夏止,這個過程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黃帝內經》中有“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也即,春三月自然界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此時,人體也應順應自然注意養生。
飲食多樣是基本原則
春天天氣明顯變暖,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這一季節,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來增強體質,以防疾病的發生。腫瘤病人在放化療后,免疫力偏低,極易感冒,尤其需要合理飲食,同時配合中醫藥的調理、增加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中醫講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即,人體正氣強盛之時,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易發生疾病。
在日常飲食中,品種的多樣化是基本原則。多樣飲食,才能保證人體收獲豐富充足的營養供給。中醫講求飲食調養,并不是盲目地進食昂貴補品或保健品。《黃帝內經》曾提及,“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即,用藥物治療疾病時,應該用以谷、果、肉、菜等營養之品調養,這里提到的谷、果、肉、菜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的食材。
腫瘤病人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藥王孫思邈曾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也就是說,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些甘味飲食,補益人體脾胃之氣。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多吃酸味食品,使本就旺的肝氣更旺,肝旺可傷脾。不過,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并不是甜味。這里的“甘味”,主要是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具體有紅棗、山藥、小米、米仁、扁豆等。
紅棗能補氣血,最宜春季食用。李時珍稱贊紅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對腸癌、胃癌病人,康復期可吃紅棗;肝癌、肺癌病人也可常吃。總而言之,病人氣血不足,特別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偏低時,吃紅棗可作為輔助治療。具體做法為:紅棗湯。揀好的紅棗,洗過,煮紅棗湯,每次10個左右,多吃會脹滿。如病人血小板偏低,可紅棗加連衣的生花生,共煮;還可做白糖糯米蓮心紅棗粥,用糯米、蓮心、紅棗和米,煮粥,可補益身體,改善睡眠,滋陰斂汗。
此外,山藥也是絕佳選擇。山藥,性味甘平,補中益氣,能“除寒熱、邪氣”。對腫瘤病人來說,常吃山藥頗有益處。山藥可做糧食,也可做菜,需注意的是山藥多吃容易飽,消化不良的人宜少吃。
過度忌口并不可取
春天宜“清補”與“平補”,晚春時節,氣溫日漸升高,飲食更要注意清淡,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更不能盲目使用溫補藥物,比如人參、鹿茸就不合適了。
腫瘤病人常關心“忌口”問題。其實,金元時代名醫張子和曾寫《儒門事親》,書中提及,“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人不悅而食減,久則病增損命,世俗誤人矣”。所以說,“忌口”不宜太嚴,食譜不宜太窄,否則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對病人恢復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