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煙肼片從4元漲到82元;地高辛從3.5元漲到了35元;鹽酸普萘洛爾片從每瓶0.8元漲到15元;復方甘草片從5元上漲到20左右;清肺化痰丸從7.2元漲到24.5元……
據媒體近期報道,大批低價暢銷藥、中成藥呈現出至少一倍的漲幅,與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各級藥采部門積極控費,以及進口
抗癌藥的“降價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原料藥漲價被認為是其中部分藥品漲價的主因。(詳見>>撲爾敏價格暴漲50倍,原料藥壟斷何時休!)面對采購環節要求原價供貨和原料藥上漲的雙重壓力,很多企業生產難以維持。據健識君梳理,僅本周,上海、貴州等地已有至少39個品種面臨斷貨。
而在其背后,人力、管理成本持續上漲,環保升級帶來的壓力,
一致性評價、GAP升級等帶來的生產工藝水平、標準升級……都在綜合發揮著效力。
就在昨天(8月21日),上海市陽光采購平臺發布消息,就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價藥品掛網采購未公布藥品的原因予以說明。
其中,鹽酸小檗堿片、紅霉素腸溶片、維生B6片等18個品種,21個品規因日均費用超標,漲幅過大,不符合差比規則,不符合要求;甲硝唑片、板藍根、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羚羊
感冒片等28個品種,38個品規的藥品因漲幅過大,需要提供進一步材料。
(翻至文后,查看不符合要求、需提供進一步材料的藥品詳情)
而在漲價的同時,部分低價暢銷藥,也在各地短缺藥目錄中頻繁現身。
就在上海市發文的前一天(8月20日)貴州省衛計委發布了2018年批短缺藥品清單,魚精蛋白、阿托品等21個品種在列,其中也包括漲價10倍的地高辛,以及在部分地區已漲價至100多元的別嘌醇,2013年以前,該藥售價約5.8元/瓶。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部分藥品短缺、漲價不乏人為造成壟斷,抬高物價的成分。但,部分低價常用藥價格“虛低”,也是不爭的事實。有的藥品價格看似大幅上漲,實則回歸本位。以地高辛為例,該藥表面上價格上漲了10倍,但計算下來日均費用沒有超過3元,仍屬于低價藥范疇。
另一方面,藥品政策研究專家則認為,低價藥是民生保障,政府必須以強硬的姿態,確保這些藥以低價供應,不能因為企業吵著價低就漲價,這樣只會水漲船高。
無論如何,低價藥消失似乎正在成為趨勢。
原料藥馬來酸氯苯那敏、鹽酸可樂定價格上漲50倍;苯酚價格上漲99倍……原料藥價格上漲已成為制劑企業的噩夢。
今年兩會期間,羚銳制藥董事長熊維政等全國人大代表就曾指出,目前原料藥企業審批數量少,造成供應求,一些生產企業或經銷商開始結成聯盟,控制供給行政壟斷,人為抬高原料藥價格。
對此,昨天(8月21日),國家藥監局做出了回應,明確已經對原料藥壟斷行為進行打擊——自2013至2017年期間,全國共查處藥品違法案件54.8萬件,罰沒金額24.5億元,移送司法機關案件9788件,撤銷藥品批準文號及吊銷藥品生產經營許可證729件。下一步還將在全面總結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原料藥管理措施,全面做好監管工作做好頂層設計。
而在此之前,兼具市場監管功能和反壟斷功能的市場監管總局“三定方案”已經出爐,“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統一執法”是其中重要內容,結合原料藥聯合審批等一系措施,原料藥抱團漲價等問題,或將得到遏制。
但,分析人士指出,原料藥價格之外的短缺、人力成本增加等問題,還有賴更多綜合改革措施來解決。
除了普藥,中成藥也是漲價的主力軍。
中成藥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品種,三九胃泰、
片仔癀、云南白藥等多款明星藥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其中,東阿
阿膠10年間漲價40倍以上。
佛慈制藥在3月1日發布的《關于產品提價的公告》中則表示,即日起對濃縮丸、大蜜丸、水丸、口服液、膠劑、顆粒劑、片劑等多種劑型的100多個產品進行全線提價,出廠價平均上調17.6%。
分析人士認為,與西藥類似的,人工成本增加、產能升級是漲價原因之一。“國家嚴格整頓中藥材批發市場,在源頭種植上把關,很多個體戶被淘汰,中藥材質量提升的同時產量在縮水,在政策鼓勵下,中醫藥行業發展迅速,中藥運用范圍越越廣,供需缺口逐漸變大。”而這些都將造成終端價格的上漲。
此外,中藥材供應不足,特別是名貴中藥材的日益稀缺,也決定了中成藥價格必然會大幅上漲。
文章來源:健識局 作者:木木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