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乙肝治療線路圖”就是在患者用藥過程中根據動態化驗結果調整適宜的治療方案。具體來說,在慢性乙肝治療12周時進行初始無應答的評估,24周時評估早期療效,來預測治療一年和兩年時的效果,并確定是否堅持或調整原有治療方案。如果治療24周時病毒載量達到檢測限(300拷貝每毫升)以下,則持續治療到一年或兩年時的療效就較好,不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如果治療24周時病毒載量不能降到目標水平,則表示現有的治療方案并不理想,可考慮調整治療策略,如換藥或者加藥。如圖:
這一新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替比夫定的臨床試驗(GLOBE)數據分析和已有的臨床經驗。GLOBE研究的預測性分析表明,治療24周時血清HBV DNA水平對2年時HBV DNA PCR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HBeAg血清學轉換率、ALT復常率及病毒耐藥率均有影響。替比夫定治療24周時血清HBV DNA PCR檢測不到組的HBeAg陽性患者,在2年時有82%達到HBV DNA PCR檢測不到,46%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83%ALT復常,4%發生病毒學耐藥;HBeAg陰性患者2年時有88% 達到HBV DNA PCR檢測不到,83%ALT復常,2%發生病毒學耐藥。而24周時血清HBV DNA≥104 copies/ml 組的患者繼續治療至2年時,HBV DNA PCR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在HBeAg陽性和陰性組均為20%,HBeAg血清學轉換率為6%,HBeAg陽性和陰性患者組分別有30%和60%出現病毒學耐藥。由此可見,24周時血清HBV DNA水平越低,2年時達到HBV PCR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HBeAg血清學轉換率、ALT復常率越高,病毒學耐藥的發生率越低,該結果表明,24周時替比夫定對病毒的抑制強度能夠預測2年時的治療應答和耐藥發生。
完全病毒學應答即HBV DNA<60 IU/ml(300 copies/ml)(標準PCR檢測方法的檢測下限)。對產生完全應答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繼續服用同一種藥物治療,隨訪間隔可延長至6個月(圖4)。
部分病毒學應答即第24周時HBV DNA水平≥60 IU/ml且<2000 IU/ml(≥300且<104 copies/ml),此時應該考慮再加用1種無交叉耐藥的藥物或每3個月隨訪1次,服藥時間持續到48周。如果48周時仍是部分應答或轉為不充分應答,除非HBV DNA水平穩定下降或幾乎檢測不到,否則應更換治療方案。如果48周時變成完全應答,則繼續按原方案治療(圖4)。
不充分的病毒學應答即第24周時HBV DNA水平≥2000 IU/ml(≥104 copies/ml)。應答不充分的患者應改用1種作用更強的藥物或再加用另1種無交叉耐藥的藥物(圖4)。一旦換藥,應每3個月復查1次。治療48周以上應根據檢測結果確定復查間隔時間,如果HBV DNA降到PCR檢測不到水平,則可將復查間隔時間從3個月延至6個月, 但伴有重大疾病的患者,無論病毒學應答情況如何,都應每隔3個月復查1次。
目前替比夫定是惟一能提供規范化研究兩年預測數據的核苷類似物。臨床上也陸續在開展其他藥物的類似試驗,臨床參照這一試驗數據應用其他核苷類藥物治療的情況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