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精神、心理及社會行為的慢性
皮膚病,以特發性色素脫失為特征。兒童白癜風視為白癜風的一個獨特亞群,其臨床特點,對心理發育的影響,生理等與成人相比有不同的特點。因病因未明,至今尚無有效的根治措施。筆者于2005年11月-2009年8月采用窄譜中波紫外線(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radiation,NBUVB)治療門診就診的兒童白癜風患兒64例,報道如下。
目的:探討治療白癜風的有效方法,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方法: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4例,采用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照射治療,每周2次,共6月;對照組61例,外用0.05%鹵米松軟膏,每日2次,療程6月。
結果:治療組有效率70.3%,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54.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療效與皮損的類型和病期有關。
結論:NBUVB治療白癜風療效優于鹵米松乳膏,不良反應小。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5例中,男性64例,女性61例,年齡(7.82±2.47)歲(2~12歲),病程15 d~6年。均為非全身泛發性白癜風患兒,根據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會色素性皮膚病學組制訂的診斷標準入選[1]。其中局限型48例,散在型55例,節段型15例,肢端型7例。皮損分布于面部、頸部、肩部、腰部、背部、腿部和手足等部位。其中穩定期48例,進展期77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4例,其中穩定期29例,進展期35例;對照組61例,其中穩定期28例,進展期33例。兩組基本情況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組按進展情況分為穩定組和進展組;按分布部位分為A和B兩小組,A小組為局限型和散在型,B小組為肢端型和節段型[1]。所有患兒在使用本法治療前3月內均未使用過任何治療白癜風的藥物;近1年來未接受過紫外線治療;無心、肝、脾、肺、腎疾病,無光敏性疾病,無
白內障、
青光眼病史,無皮膚惡性
腫瘤病史。
1.2 方法
治療組采用SS03B型
光療儀(上海
希格瑪高技術有限公司),其UVB峰值為311 nm。治療每周2次,共6月。初始劑量依據最小紅斑量(MED)確定,一般為0.3 J/cm2,每次劑量遞加10%。對照組外用0.05%鹵米松軟膏,每日2次,療程6月。2組如果連續治療4月無效,則停止治療,判定為治療無效。進行光照治療時均佩戴專用防護眼鏡以保護眼睛并注意保護正常皮膚,男性注意遮蓋陰囊部位。若眼瞼部位有明顯色素脫失則囑其閉眼或佩戴與皮疹面積大小形態相一致的眼罩,外生殖器部位以內褲防護,并囑患兒于11∶00-15∶00避免日光照射。為判定治療依從性與療效及不良反應的關系,光療過程需記錄療程、總治療次數、累計照射劑量、療效及不良反應。
1.3 療效評判
隨訪6月后判定療效。觀察白斑皮損區有無色素恢復,測定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占原皮損面積的百分比。痊愈:白斑全部消退,皮損區色素完全恢復正常;顯效:白斑部分消退,皮損區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皮損區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10%;無效:皮損區恢復正常膚色的面積<10%或皮損區無色素恢復或皮損范圍擴大[1]。總有效率為痊愈和顯效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統計軟件分析。2組復色療效評價采用兩組比較的Ridit分析;治療組穩定期和進展期療效評價采用χ2檢驗;治療組A和B小組療效評價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情況
治療組治療(38±13.5)次(10~80次);照射累計劑量(42.53±28.50)J/cm2(5.10~135 J/cm2)。
2.2 復色療效
各型中,局限型效果最好,肢端型效果最差。6例肢端型患者中,3例經30次治療僅有少量復色(復色面積<10%),判斷為無效。治療組有效率為70.3%,療效優于對照組(54.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穩定期和進展期療效比較,穩定組有效率為82.8%,療效明顯優于進展期(60.0%),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 =3.87,P<0.05)。A組有效率為84.3%,療效明顯優于B組(16.7%),差別有統計學意義(χ2 =20.04,P<0.001,表1~3)。表1 復色療效評價(略),Tab 1 Compars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mong two groups(略);表2 治療組穩定期和進展期療效評價(略),Tab 2 The compars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study group(略);表3 治療組A組和B組療效評價(略),Tab 3 The compars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among two teams of the study group(略)。
3 討論
兒童白癜風與成人相比有不同特點,如節段型發病率高,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等。此外兒童皮膚薄,部分器官處于發育成熟階段,對治療敏感性和反應也不相同[2]。目前兒童白癜風的傳統療法中,外用糖皮質激素為一線治療方案。本研究應用糖皮質激素外用治療,約54%患兒復色滿意,46%患兒部分復色。外用糖皮質激素簡便、價廉、有效,適用于局限型或有炎癥反應的白癜風,應用較為廣泛。但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出現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過敏反應和繼發感染等副作用,對于泛發型白癜風也不適合外用皮質類固醇治療[3]。
近年來,一些資料表明NBUVB可以刺激人角質形成細胞釋放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酪氨酸酶等使黑素細胞增殖和分化,誘導黑素細胞再生和移行[3]。Westerhof等采用NBUVB治療成人白癜風,取得滿意的效果,療效等于或優于局部PUVA療法,且不良反應大為減少,僅有暫時性輕度的紅斑瘙癢[45]。本組中,NBUVB患兒獲得70%以上的復色,療效優于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與Kanwar報道的療效相似[6]。在治療過程中筆者發現色素恢復有以下特點:(1)NBUVB較外用糖皮質激素組色素恢復時間短,部分患兒經過<10次照射就已經痊愈;(2)療效與白癜風類型有關,散在型和局限型明顯優于肢端型和節段型,提示臨床的不同亞群白癜風發病機制可能不同[2];(3)穩定期優于進展期;(4)療效與解剖部位有關,尤其面部皮損效果最佳,軀干及四肢次之,肢端療效最差。僅觀察到紅斑脫屑、輕微的瘙癢和皮膚干燥,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NBUVB治療白癜風安全有效。
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是:(1)考慮到照射劑量與解剖部位和季節的關系,在治療時必須考慮解剖部位對治療的影響,選擇合適的照射劑量非常重要。非暴露部位一般從亞紅斑量(<0.3 J/cm2)開始,夏季紫外線輻射強烈,也應低于最小紅斑量,否則皮損照射部位易出現癢痛、紅腫、水皰。(2)積極引導患兒配合治療。由于治療效果與患兒依從性有密切的關系,并且本治療療程較長,要取得其配合方能獲得滿意療效。
參考來源:《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10年6月44卷3期;《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兒童白癜風的療效觀察》;林立航, 王育英, 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