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臨床中一種常見的后天性色素脫失性皮膚黏膜病,病程慢性,病因不明,易診難治。近10年來,本院皮膚科采用自行研制的姜薟二白丸口服配合外搽0.05%氮芥酒精治療白癜風取得滿意的療效。2007年1月-2008年1月,筆者對84例白癜風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84例白癜風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其中男性28例,女性56例;年齡最小者5歲,最大者66歲,多在10~30歲之間;病程最短者3周,最長者31年,多數為1~6年。臨床表現:白斑于頭部、頸部、軀干、四肢均有分布,少數為單個皮損,多數為2個以上皮損,皮損面積大小不等。
2 治療方法
口服姜薟二白丸(補骨脂、白芷、姜黃、豨薟草、白蒺藜、黃芪、何首烏、紅花、丹參、墨旱蓮、郁金等,本院制劑室制成水丸,60 g/瓶),每日3次,每次6 g;外搽0.05%氮芥酒精(氮芥由北京亞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自配),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食生冷辛辣食物。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
采用開放性自身對照臨床試驗。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2003年修訂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1]進行療效判定。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復色面積≥50%皮損面積;有效:復色面積為10%~49%皮損面積;無效:白斑無色素再生或范圍擴大(復色面積<10%皮損面積)。
3.2 結果
84例患者完成臨床治療觀察,治療時間為3個月。其中痊愈18例,顯效34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有效率61.9%。復色類型以均勻復色為主,黑素從正常皮膚邊緣向皮損內逐漸增多,少部分患者觀察到毛囊周圍有點狀復色。服藥期間,除2例胃腸輕度反應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個別患者在外搽藥物數日后,局部發紅,有輕度微癢或微痛,均可忍受,76例患者治療后做血、尿常規及肝功能檢查未見異常。
4 討論
白癜風的發病機制目前現代醫學認為有3種學說,即自身免疫學說、黑素細胞自身破壞學說、神經化學因子學說,其中自身免疫學說被認為是白癜風最主要的發病機制[2]。白癜風相當于中醫學中的“白駁風”。中醫學認為白癜風成因有:①氣滯血瘀,血不滋養肌膚而成;②氣血失和,膚失所養而蘊生白斑;③氣血兩虧,衛外不固,邪入肌腠而化生白斑;④肝腎不足,皮膚絡脈失于濡養而生成白斑。一般多認為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為白癜風發病的基本病機。姜薟二白丸具有疏肝理氣、補益肝腎、活血通絡之功,正合白癜風之發病機制,F代醫學研究表明,丹參、白蒺藜等能使絡氨酸酶的活性增高;何首烏、墨旱蓮、黃芪可提高免疫功能,顯著增加血中酪氨酸酶的活性,促進多巴胺水平增高,促進色素形成;補骨脂中含有補骨脂素和異補骨脂素等物質,能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增強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黑素體的生成和轉移,使色素性病變恢復正常;白芷中含有呋喃香豆素類物質,能提高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度,促進黑色素細胞的代謝,加速黑素體的生成。本觀察結果表明,該治療方法可使白癜風皮損均勻復色,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未發現不良反應。
參考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年6月16卷6期;《姜薟二白丸配合氮芥酒精治療白癜風84例》;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