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皰疹性皮膚病,表現為簇集性水皰,呈單側帶狀分布,常伴有神經痛。近年來,筆者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帶狀皰疹64例,并與單純西藥對照組進行臨床療效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選自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帶狀皰疹專病門診,均符合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單側性發疹,多數水皰簇集成群,沿周圍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及伴有神經痛。選取肝經郁熱型(疹色鮮紅,水皰集簇,皰壁緊張,灼熱疼痛,口苦咽干,便干溲赤,舌質紅,苔黃,脈弦),年齡在18-70歲之間,發病在一周以內,無心、腦、肝、腎及造血等系統的嚴重疾患以及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共122例。將以上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4例,對照組5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 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元痛合劑(院內制劑)50mL,2次/日;鹽酸伐昔洛韋分散片(湖北科益藥業)0.
3 治療結果
3. 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為皮損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顯效為皮損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顯減輕;好轉為皮損部分消退,疼痛減輕;無效為皮損小部分消退,疼痛無減輕。
3.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
例數 |
痊愈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痊愈率(%) |
顯效率(% ) |
|
64 |
38 |
21 |
5 |
0 |
59. 38* |
92. 19* |
對照組 |
58 |
23 |
22 |
11 |
2 |
39. 66 |
77. 59 |
與對照組比較,*P<0. 05。
3. 3 不良反應
治療組2例有輕微腹瀉;對照組1例頭暈,2例頭疼,1例腰疼,停藥后癥狀均消退。治療組有2例遺留后遺神經痛,對照組有5例。
4 討論
帶狀皰疹在皮膚科是一個常見病及多發病,其自然病程一般2-4周,老年患者居多。如果患者在帶狀皰疹急性期發生嚴重的皮疹和疼痛,而未經及時而正確的治療者,其發生后遺神經痛的危險性將會增加,有時皰疹完全愈合后,劇烈的神經痛可經數年難愈[1],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
目前抑制此病毒的藥物主要為核苷類似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等,這些藥物可選擇性地抑制病毒復制,達到改善癥狀和縮短病程的目的。但常難以快速鎮痛及消退局部皮損。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前體藥,其水溶性比阿昔洛韋大150倍,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韋的3-4倍,口服吸收迅速,并在體內很快轉化為阿昔洛韋和L纈氨酸,發揮抗皰疹病毒感染的作用。其療效優于阿昔洛韋,對細胞的毒性亦小于阿昔洛韋,體內、外試驗均顯示其具有較好的抗皰疹病毒的作用。
帶狀皰疹屬中醫學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锻饪普凇氛J為:“心火妄動、三焦風熱乘之,發于肌膚。”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操勞過度,正氣虧虛,復感濕熱毒邪,搏結阻隔經絡,外溢于肌膚所致。故肌膚紅斑水皰,血皰成串,集簇,經絡阻隔,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肝脈布脅肋,病在肝膽,苔黃膩,脈弦乃肝膽濕熱之象。其治療據其病機,采用清利濕熱,解毒止痛之法。我科近年采用伐昔洛韋聯合元通合劑治療帶狀皰疹,取得很好療效,從而大大縮短了該病的治療時間,尤其對疼痛、皰疹的改善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龍膽草專瀉肝膽之火,清熱利濕;柴胡疏肝理氣解郁,黃芩、梔子性味苦寒,助龍膽草瀉肝火,清濕熱;澤瀉、車前子、木通等清熱利濕,使濕熱從水道排出;板藍根清熱解毒;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加用當歸、生地滋陰養血,使其標本兼顧。諸藥合用,可使火降熱清,濕濁分清;從而疏肝解郁,解毒利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從臨床觀察結果來看,伐昔洛韋聯用元通合劑治療帶狀皰疹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用伐昔洛韋組。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提高了療效,縮短了病程,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