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討
銀屑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我們分析研究了近年來在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較完整的208例銀屑病患者的資料,探討報告如下。
目的:分析總結昆明地區銀屑病患者在病因、臨床表現、治療等方面的情況,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方法:回顧性調查并分析2002~2003年昆明地區208例銀屑病患者的各項臨床情況。
結果:遺傳、感染、藥物等因素在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病中作用較大,膿皰型及紅皮癥型的發病多與治療不當有關;外用新型的皮質類固醇及
維甲酸類制劑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結論:銀屑病的臨床表現多樣,病因復雜,可能存在著地區差異,新一代藥物的治療前景廣闊。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原始病例均為2002年1月~2003年1月門診確診的銀屑病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銀屑病的診斷標準 [1] 。208例患者中,男117例,女91例,男女比例為1.29:1;患者年齡6~78歲,平均32.7歲,14~39歲者164例,占78.85%,13歲以下16例,40歲以上28例;病程3d~38年,平均7.9年;尋常型銀屑病患者191例,占91.83%,膿皰型8例(其中7例有尋常型銀屑病病史),關節病型6例(均在尋常型基礎上發展而來,其中2例合并膿皰型),紅皮癥型3例。臨床表現為進行期者115例,占55.29%;靜止期63例,占30.29%;退行期30例,占14.42%。
1.2 發病誘因
1.2.1 遺傳因素 208例患者中有家族史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占18.75%,其中父系遺傳者19例,母系遺傳者14例,同代者6例。一級親屬發病者28例,占71.79%;其中1例家族中有3代4人患尋常型銀屑病。
1.2.2 感染因素 尋常型患者中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者28例,以扁桃體炎為主(24例),尤以兒童多見(19例);食物及胃腸道疾病誘發6例;外傷后發病者7例;其它疾病誘發者4例。
1.2.3 藥物因素 尋常型患者中外用刺激性藥物誘發者15例,長期口服或外用糖皮質激素驟停后誘發者共11例,其中6例轉為膿皰型,2例轉為紅皮癥型,另有2例膿皰型及1例紅皮癥型發病前口服藥物不明。
1.2.4 其它因素 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抑郁、生活壓力過大等)誘發7例;飲食因素中酗酒誘發4例,進食刺激性或腥味食品誘發者9例。
1.3 發病季節 冬春季發病者136例,占65.38%;夏季發病者23例,占11.06%;無明顯季節性者49例,占23.56%。
1.4 臨床表現
1.4.1 皮損部位及形態 20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害。尋常型以軀干(背部、腰骶部為多)、四肢伸側(尤肘關節、雙小腿)及頭皮部位皮膚損害最為多見;皮損較局限者78例,其中僅發于頭皮者23例,僅發于龜頭者3例;皮損較廣泛者130例。8例膿皰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甲損害,如甲脆裂、脫落、甲下積膿等。尋常型銀屑病的皮損形態多樣,以點滴狀、錢幣狀、地圖狀最為多見,152例(占73%)患者有兩種以上形態的皮損,56例單一皮損者絕大多數(45例)為點滴型。
1.4.2 同形反應(kobner現象) 臨床調查表明,kob-ner現象均發生在進行期,208例患者中有該現象者65例,占31.25%,占115例進行期患者的56.25%。絕大多數患者同形反應發生在機械損傷(以針刺、搔抓等最多見)和局部外傷后。
1.5 治療方法與療效
1.5.1 治療方法 治療方案針對病人皮損的不同臨床分型、分期及其皮損范圍而不同。對于尋常型進行期、膿皰型、紅皮癥型患者,以外用氧化鋅加地塞米松片(每20g氧化鋅加0.75mg的地塞米松15片)治療為主,對穩定期、退行期患者采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和維甲酸制劑交替外用(如0.05%的糠酸莫米松霜、他扎羅丁凝膠),口服維甲酸類如
阿維A膠囊,并輔助以糠浴治療。膿皰型、關節病型、紅皮癥患者另給予適量免疫抑制劑如甲氨喋呤每周7.5mg,1次頓服。
1.5.2 療效 191例尋常型患者有26例達到臨床治愈(皮損、自覺癥狀完全消失,停藥1年未發),占13.61%,117例療效顯著(皮損消退80%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占61.26%,有效38例(皮損消退50%以上,自覺癥狀減輕),占19.89%,無效10例(用藥30d無任何改善),占5.23%;8例膿皰型患者有6例顯效,治療2周后膿皰基本消失,2例有效;關節病型4例有效,2例無效;3例紅皮癥患者治療后均有顯著療效。
2 討論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具有遺傳傾向的多基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
皮膚病。該病臨床上以尋常型為主,男女患病無明顯的性別差異,發病以20~40歲青壯年多見,好發于冬春季 [1] ,我們的調查結果與此相一致。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龍福泉等 [2] 的研究表明,TNF-238A的多態性與西南地 區早發型尋常型銀屑病相關,遺傳流行病學分析和雙生子研究也均表明遺傳因素在銀屑病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3] 。國內有報道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達32.07% [4] ,而我們的資料表明有家族史者占18.75%,可能與不同地區及不同樣本量有關。除遺傳因素外,在尋常型銀屑病的發病誘因中,感染因素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是誘發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兒童,這與國內有關報道相一致 [5] ;其它因素還包括不合理使用藥物(尤其是長期大劑量外用或口服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誘發或加重銀屑病,這是膿皰型及紅皮癥型的最主要發病誘因,隨著糖皮質激素在臨床的廣泛使用,該問題越來越值得重視,國內曾有學者對此作過研究 [6] 。
目前該病的任何治療仍只能達到近期療效,遠期療效均不滿意,國外有報道利用新型的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拮抗劑如etanercept及TNF-α的單克隆
免疫球蛋白抗體infliximab治療頑固銀屑病,有相當顯著的療效 [7,8] ,但仍處于臨床實驗階段。外用皮質類固醇及維甲酸類制劑仍是目前治療銀屑病的較好的方法,我們利用較新型的糠酸莫米松霜(艾洛松)、他扎羅丁凝膠外用及口服阿維A膠囊并輔以糠浴治療靜止期、退行期的尋常型銀屑病取得較好的療效(總有效率94.77%),表明該方法在臨床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來源:《中國熱帶醫學》2005年3月5卷3期;《208例銀屑病的臨床分析》;龍福泉 李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