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疾病多為蚊、蠓、蜂、蝎等咬螫引起。
蚊有刺吸型口器,雌蚊吸血時以口刺器刺入皮膚吸血同時分泌唾液,后者所含的抗凝物質防止血液凝固并可使局部皮膚過敏。
蠓比蚊小,呈黑褐色,夏秋季節最常見,成群飛舞于草叢、樹林及農舍附近。
常見螫人的蜂類有蜜蜂、胡蜂、蟻蜂、細腰蜂和丸蜂等,蜂尾均有毒刺與體內的毒腺相通,蜂螫人時毒刺刺入皮膚并將毒汁注入皮膚內,多數蜂毒汁為酸性,主要成分為蟻酸、鹽酸、正磷酸,而胡蜂毒汁為堿性,含有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磷脂酶A、透明酯酸酶、神經毒等物質。
蝎尾部最后一節是銳利的彎鉤即刺螫器,與腹部毒腺相通。螫人時將強酸性毒液注入皮膚內。毒液中含神經性毒素、溶血毒素、抗凝素等,可引起
皮炎或全身中毒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