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又稱濕疹性皮炎或異位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率約為0.1 %~0.5 %,嬰兒可高達5 %.小兒濕疹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主要表現為皮膚起紅斑、丘疹、水皰,甚至糜爛滲出,并伴有瘙癢。發病部位多在頭面、耳后,嚴重者可發生在軀干、四肢,屬于中醫“奶癬”“奶瘡”“胎毒”“濕毒”“胎疒斂瘡”等范疇。由于該病易遷延為慢性,給患兒及家長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不利于小兒的身心健康,故受到醫學界的關注。我院中醫科自2005年9月以來,采用自制濕疹膏治療該病200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濕疹膏治療小兒濕疹的療效。方法:外涂我院制劑室自制藥物濕疹膏,每日3次,連用2周。結果:痊愈132例,有效48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90 %.結論:濕疹膏外涂治療小兒濕疹效果好,無不良反應。
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選擇在我院中醫科門診就診的200例濕疹患兒,均符合濕疹診斷標準[1](發生于體表任何部位,多對稱分布,發生紅斑,境界不清,紅斑上多為密集的大丘疹、丘
皰疹、小水皰和滲液,或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狀鱗屑等)。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齡10 d至14歲,平均(2.1±0.5)歲;病程4 d至5年;頭面部95例,周身散在59例,四肢46例。
1.2 排除標準[2]
排除1周內接受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類藥物治療者;皮損有糜爛、滲出及化膿者;治療期間預防接種者。
2 治療方法濕疹膏(由黃柏、青黛各60 g,爐甘石、煅石膏各30 g,4味藥經加工調和而成,我院制劑室自制)外涂于患處,每日3次,2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斷療效。囑咐患兒及乳母禁食雞、蝦、魚、蛋、牛肉、羊肉、蔥、姜、蒜、螃蟹、辣椒等食物,不可以讓兒童玩沙子、涼水、臟土、肥皂泡、洗衣粉等,少用肥皂、熱水刺激,減少洗澡時間和次數,給患兒穿棉質寬大衣服,不可使用激素類外用藥膏,以免引起
激素性皮炎,難以治療。
3 治療結果3.1 療效判定標準[3]
痊愈:皮損消退,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皮損消退>30 %,癥狀部分消失。無效:皮損消退<30 %,癥狀無改善。有效率以痊愈加有效計。
3.2 結果痊愈132例,有效48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90 %.
3.3 不良反應及隨訪治療期間200例患兒中無1例出現不良反應。132例痊愈患兒在6月至1年后因過食魚、蝦、蟹過敏者5例,均已治愈,無效20例為未忌食腥、辣食物,屬不配合治療者,在忌食腥、辣品后已有好轉。
4 病案舉例王某,男,4歲,皮膚出現紅斑、丘疹2年余,加重1月。患兒周身出現脫屑樣紅斑、丘疹,且融合成片,反復發作,近1月顏面出現少許丘疹,伴癢感。經用外洗、內服、外涂藥效果不顯,故來我科診治。于患處外涂濕疹膏,每日3次,2周后皮疹明顯消退,繼續鞏固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診1年無復發。
5 討論現代醫學認為濕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以瘙癢性丘疹為主要表現的變態反應性疾病,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好發于面頰、額部、眉間、頭發等處,常因嬰兒搔抓而擴散至全身,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臨床以含糖皮質激素、抗組胺等藥物治療,雖然療效明顯,但易反復,臨床治愈率低。中醫理論認為,濕疹為
風濕熱3種邪氣侵襲皮膚所致,治療應以祛風、清熱、除濕、收斂、通血脈、化瘀血為主。方中選用黃柏、青黛各60 g,爐甘石、煅石膏各30 g,4味藥經加工調和而成。黃柏系苦寒清熱藥,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之功效。現代研究證明,黃柏主含小檗堿,或稱黃連素,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青黛性寒,味咸,歸肝經,為清熱涼血解毒之品,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癢作用,藥理試驗證實本藥對多種細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爐甘石(天然產的菱鋅礦)具有解毒斂瘡之功效,有很強的抗菌、止癢、收斂和保護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愈合。煅石膏具有清熱、生肌、斂瘡的作用。全方共奏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止癢斂瘡之功,故而獲效。外用可使藥力直達病所,取效迅速,易于操作,治療小兒濕疹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來源:《自制濕疹膏治療小兒濕疹200例》矯承媛,趙春紅,郭麗娟,《中醫兒科雜志》, 2009, 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