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皮膚科的常見病,一般的抗菌消炎治療短期內不易治愈,且治后復發率高。為解決治療難題,根據該病的發病部位與解剖特點,我科在原有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創立了梅花針針刺配合拔火罐治療,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丹毒的臨床效果。方法:治療組用梅花針叩刺加火罐,對照組用魚石脂膏外敷,兩組均配合青霉素治療。結果:治療組1周痊愈率68.18%,總有效率96.97%,年內復發率10.34%,效果優于對照組。結論:梅花針加火罐聯合青霉素是用于丹毒治療和預防復發的首選方法。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門診病人10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6例,對照組38例,男48例,女56例;年齡15~72歲;病程3天~6年;急性丹毒36例,亞急性23例,慢性丹毒急性發作45例;發于下肢67例,上肢14例,頭頸部6例,軀干17例。兩組病人局部均有紅腫熱痛,均進行體溫、血白細胞計數檢測。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癥狀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將皮膚紅腫明顯處和針具常規消毒,根據患處皮膚厚薄用梅花針適度叩擊,直至出血,再根據叩刺面積大小選用不同型號火罐,拔出部分淋巴液和血液,時間約2~3min。對照組局部外擦3%碘,并用20%魚石脂軟膏外敷。兩組均靜滴青霉素640萬u,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滿1個療程后癥狀未消失者繼續治療,一并作為療效統計對象。
1.3 療效評定標準[1] 經7天治療后判定療效。痊愈為體溫、血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皮損消退,附近淋巴結明顯縮小或消退。好轉為體溫逐漸下降接近正常,患處紅腫減輕,局部溫度稍高,附近淋巴結壓痛減輕。無效為體溫及血白細胞計數變化不明顯,患處及附近淋巴結腫痛如前。
1.4 結果 見表1。治療組有1例在第3天治療中局部出現黃豆大水皰,腫痛已減輕而停止梅花針與拔火罐,歸入治療組好轉類。另2例治療中見米粒大水皰,改水皰旁治療而堅持滿療程,水皰3天后消失。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痊愈率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8.33,P<0.01)。治療1年后,對兩組病人進行隨訪,治療組隨訪到58例,年內復發6例,復發率10.34%;對照組隨訪到34例,年內復發10例,復發率29.41%。表1 滿療程后兩組療效觀察
2 討論
丹毒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皮膚毛細淋巴管的炎癥。淋巴系統與血循環系統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常規的肌內注射或經靜脈給藥不易到達局部,使該病恢復較慢,毛細淋巴管一頭為盲端,淋巴液循環緩慢。炎癥時其內充滿炎癥細胞及細菌不易被及時清除,造成丹毒復發率高。筆者采用梅花針在紅腫病變明顯區刺破皮膚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使之向外開放,并利用火罐的負壓將其內彌漫著以炎癥細胞為主的淋巴液與血液排出體外[2],使正常組織區新鮮的或含有抗菌藥物的淋巴液和血液流入負壓區,促進局部新陳代謝,清除并消滅該部細菌,使丹毒達到恢復快、復發率低的目的。從兩組統計結果可看出,在1個療程內治療組比對照組痊愈率提高28.71%,總有效率提高15.39%,而年內復發率反減少近20%。本法經濟實用,是傳統醫學用于丹毒治療上的一種新的嘗試。
預防丹毒的復發問題:從統計的104例病人中看到有67例發生于下肢,特別是小腿前方,其中以慢性丹毒急性發作為主,占43.3%。調查發現,這43.3%中有75%患有各型的足癬,以浸漬型為多,它們趾間的皮膚長年破損,處于無保護狀態,對各種細菌的入侵打開了方便之門。部分細菌也長期存在該處,生長繁殖,要減少丹毒復發,除在發作期使用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和火罐),清除丹毒間的細菌,對足癬病的及時處理能有效阻斷侵入之門,也是預防發作的關鍵。當然,發作期抬高患肢及局部熱敷也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丹毒的恢復。對“足癬不能治,治好要生病”的錯誤觀念要多做說服教育。
祖國醫藥有“熱微則癢,熱甚則痛”的記載,通常熱與火互稱,熱為火之輕,火為熱之重,熱屬六淫之邪,但在臨床很少把它看作是一種外邪,熱常可由風、寒、暑、濕、燥和致敏物等外邪入里,在體內化熱化火轉化而成,或辛酸炙煿使腸胃功能紊亂而致。目前,慢性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癥無徹底治愈的根本辦法,久則營氣不從,郁而化熱,引起皮膚焮紅腫脹、發熱水皰等系列癥狀,當炎癥控制后,由于治療不徹底,細菌邪毒乘虛而入,正不勝邪導致丹毒反復發作,進一步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淋巴液回流受阻。在治療上,調節氣血,促使淋巴液回流無阻是防止丹毒反復發作的根本辦法。本法能達到以上效果。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5期;《中西醫結合治療丹毒》;徐士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