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疹性
皮炎是指藥物經過注射、口服或外用,通過皮膚、黏膜吸收以后所引起的炎癥反應。其原因是機體對某種藥物過敏所致。祖國醫學早有記載,對內服、外用所致皮膚、內臟病變統稱“中”藥毒,是由于機體稟性不能耐受所致,與現代醫學認識基本相似。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43歲,因咽喉疼痛,自己內服SMZCO,每次2片,每天2次。第2天下午感下口唇發癢,并出現針尖大小密集
皰疹,第3、4天增多、增大,伴雙側腋下微癢,可見黃豆大小淤斑各一個,伴有疲倦和煩躁,舌苔薄黃,脈弦數,辨證為藥毒擾動肝火,濕熱交阻、迫血妄行,泛于肌膚。囑其停服磺胺藥,給予二草、二皮、二參、二花湯,加土茯苓30g共3劑,先浸泡1h,然后煎藥,燒開后文火20min,溫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3天后復診,癥狀基本消除。對不同患者,劑量要適當調整。
2 中藥治療
2.1 病因 引起藥物性皮炎的常見西藥為磺胺類、抗生素類、退熱止痛藥等。中藥地龍、斑蝥、蟾蜍、魚腥草、板藍根、葛根、穿心蓮等也偶有發生。
2.2 中醫辨證 屬熱證、實證,與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密切相關。藥毒生熱、生火,擾亂氣血正常運行,迫血妄行于肌膚。當濕邪內蘊,濕熱交阻,出現水皰滋水或浮腫。
2.3 治療原則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首先停用懷疑產生過敏的某種藥物。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筆者自擬二草、二皮、二參、二花湯,對藥疹患者門診治療,效果滿意。一般3~5天可基本消除藥物的過敏癥狀,對重癥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
2.4 方藥組成 甘草10g,紫草12g,丹皮15g,茯苓皮30g,丹參15g,苦參12g,金銀花30g,生槐花12g,高熱加石膏30~60g,皮膚有水皰滋水、浮腫加土茯苓30g。方解:苦參、金銀花、甘草清熱解毒,丹參、槐花、丹皮涼血散瘀、行血止血配伍得當。茯苓皮行水消腫。從八味中藥來看,歸經屬肝、心、肺。
3 討論
藥物性皮炎一般用藥后潛伏期4~20天,平均8~9天,同一天重復用藥可當日發病。皮疹一般為突發性,散發全身。有的伴寒熱、疲倦、煩躁等前驅癥狀。皮疹色澤鮮明,一致或對稱,常由頭面、軀干向下肢擴展,亦有固定口唇、陰莖、冠狀溝,形態有丘疹、皰疹、紅斑、淤斑或大面積表皮松解、剝脫,嚴重者累及內臟心、肝、腎等,可伴有高熱神昏。中藥中的地龍、斑蝥、蟾蜍、魚腥草、板藍根、葛根、穿心蓮等也可引起藥疹性皮炎。筆者自擬的二草、二皮、二參、二花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對藥疹患者門診治療,效果滿意。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3期;《藥疹的中藥治療》;曹漢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