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蕁麻疹是一種皮膚感受寒冷刺激后而發生的蕁麻疹反應,主要發生在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臂,嚴重者身體其他部位也可累及。可伴有頭痛、低血壓、喉水腫,甚至暈厥。自2001年以來,現采用蕁麻疹丸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寒冷性蕁麻疹57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7例均為本院皮膚科門診病例。中西醫診斷符合《臨床皮膚病學》、《皮膚病中醫診療學》中診斷標準,其中男27例,女30例;年齡16~62歲,平均34.5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3.16年。
2 治療方法
采用蕁麻疹丸(蕁麻疹丸由白芷、防風、白鮮皮、薄荷、川芎、三棵針、赤芍、威靈仙、土茯苓、荊芥、亞麻子、黃芩、升麻、苦參、紅花、何首烏、蒺藜(炒)、菊花、當歸等制萃取有效成分加工制成),每袋蕁麻疹丸10g,早晚各服10g。
刺絡拔罐取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經(脊正中線旁開1.5寸處)用皮膚針中等叩刺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經,雙側對稱取4~5部 不用刻意取背俞穴),用2號或3號火罐用閃火法拔于叩刺部位(體形高大肥胖者用3號火罐,體形矮小者用2號火罐)留罐15rain,每周2次。上述治療2周為1個療程。
3 療效判定標準與結果
痊愈:皮疹及瘙癢消失,1年內不復發,皮膚劃痕陰性,貼冰試驗陰性36例,占63.16%;顯效:皮疹及瘙癢消失,但1年內復發, 采用上述治療仍可獲效15例,占25.32% ;無效:治療前后病癥改善不明顯6例,占10.52%。上述病例治療2~6個療程,平均3個療程。
4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寒冷性蕁麻疹發病主要介質是組胺,并有激肽,抗體是IgE,或是因受冷之后IgM 大分子球蛋白聚集作用的結果。目前,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抗組胺、皮質激素及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藥物,但效果均不理想。中醫認為本病是素體陽虛,衛外不固,復感風寒邪氣,致使營衛失和所致。《諸病源候論•風騷身體癮疹候》日:“邪氣客于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騷癮疹。”《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曰:“此證俗名鬼飯疙瘩。有汗出受風,或露外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起初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治療原則多為散寒固表,調和營衛。筆者治療本病采用刺絡拔罐于督脈大椎穴及背部膀胱經穴(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疏散風寒,振奮陽氣。
蕁麻疹丸中黃芪、白術益氣固表,麻黃、桂枝疏風散寒為主藥;輔以杏仁宣肺,細辛、荊芥、防風辛散風寒,防己散寒消腫,麻黃、細辛醇提物,防己水提物可使總過敏介質減少40%以上;蕁麻疹丸中僵蠶、蟬蛻搜風止癢,桂枝、白芍、烏梅調和營衛,當歸、雞血藤活血(中醫有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之說)。刺絡拔罐與中藥蕁麻疹丸合用共奏散寒固表,調和營衛之效。臨床證實以蕁麻疹丸中與拔罐合用較之以往單一中醫療法可增加療效,縮短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