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是常見的面部色素代謝障礙性
皮膚病,青壯年女性發病率較高,多數患者出現輕重不一的憂郁、焦慮、煩躁等情緒反應。可見內分泌功能障礙,神經系統失調影響著面部色素的代謝,是黃褐斑形成和發展的因素。筆者采用內服中藥調肝補腎,活血祛瘀,外用中藥濕敷的方法,治療該病50例,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23歲,最大4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者3年,大部分患者曾用過各種美容化妝品,作過長時間的美容護理,服用過各種維生素而未取效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基本方 當歸12g,赤芍10g,柴胡10g,郁金15g,生地15g,首烏15g,丹參20g,桂枝6g,僵蠶10g,丹皮10g,香芷10g,香附10g。
1.2.2 辨證加減 偏氣虛者加黃芪20g,血虛可重 用當歸,加熟地15g,黃精15g;偏
腎陰虛者加麥冬12g,枸杞子20g,偏
腎陽虛者加鹿角片10g,巴戟天10g;兼濕滯者去丹皮、生地,酌加茯苓15g,薏苡仁30g等。
1.2.3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7天為1個療程,藥渣再加水3000ml煮沸后,濕洗并濕敷患處20min,每日1~2次。睡前用維生素E膠丸100mg 2粒,擠出藥液涂患處,3天做一次面部美容護理并用中藥倒膜。自配倒膜中藥粉:珍珠粉20g,白芷10g,白附子10g,白僵蠶15g,當歸15g,冬瓜仁20g,綠豆250g,烘干研細,過80目篩2次,使之攪勻。每次用藥粉20g左右,以溫熱水調成糊狀,均勻涂于面部,使之形成一層厚約0.05cm的藥膜,約30min后,用清水洗去藥糊,并涂上潤膚霜。
2 治療結果
本組50例病例中,治愈(黃褐斑完全消退)22例,好轉(黃褐斑明顯縮小,與正常皮膚無明顯差別)23例,無效(經治療4個療程未見明顯改善)5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歲,2003年10月15日初診。面頰部逐漸出現黃褐斑一年余,近月來逐漸擴大,顏色加深,如蝶狀,分布于兩頰,曾用各種祛斑霜,口服多種維生素效果不佳。刻診:面色不華,頭暈神疲,經行不暢,量時多時少,乳房脹甚,情緒不安,睡眠欠佳,腰酸脹不適,舌暗紫,苔薄白,脈弦細。辨證屬肝郁
腎虛,絡脈瘀阻不能上榮于面,治擬調肝補腎,理氣活血祛瘀之法。處方:柴胡10g,當歸10g,郁金15g,益母草15g,香附15g,首烏20g,丹參20g,生地20g,僵蠶10g,珍珠母10g,丹皮10g。5劑,水煎服,藥渣再加適量水煮沸后,熏蒸并濕敷患處20min左右,每日1~2次,睡前用維生素E膠丸100mg 2粒,擠出藥液涂患處,3天做一次面部美容護理,并用自配中藥粉倒膜,經以上治療5天,黃褐斑逐漸變淡,面色轉潤,其他癥狀明顯改善。繼續服藥共20劑,黃褐斑消失,諸癥消失而愈。
4 體會
黃褐斑又稱“肝斑”、“黧黑斑”、“面塵”,是面部黑變病的一種。本病與
內分泌失調有關,其發病與肝腎兩臟有密切關系。其病機多以情志失調,肝氣怫郁,痰瘀內生,血脈瘀滯,精氣不能上榮于面所致。《外科正宗》曰:“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燥結成斑黑,色枯不澤……”。本病以青春期、妊娠期及絕經前后之婦女為常見。蓋由此期生理變化較大,腎氣易受戕損,腎虛不足,五臟失充,血脈瘀滯,頭面肌膚失濡乃發為黃褐斑。筆者采用調肝補腎,活血祛瘀治療,用柴胡、郁金、香附等藥疏肝解郁,生地、何首烏、丹皮滋陰補腎,當歸、丹參、赤芍、僵蠶等藥活血化瘀通絡。諸藥合用使肝腎得以調補,瘀滯得以清除,再加上中藥熏蒸、倒膜等治療使藥力直達病所。此外在治療中尚須適調情志,少食辛燥肥甘,多進水果蔬菜,勿濫用涂敷患處,避免陽光暴曬,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
參考來源:《中華中西醫雜志》2006年12月7卷23期;《調肝補腎、活血祛瘀治療黃褐斑》;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