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常見的,接觸傳染的,由至少60種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的表皮腫瘤.
病毒性疣可見于任何年齡,但多見于大齡兒童,較少見于老年人.單發或多發,亦可自體接種.表現和大小取決于部位,刺激程度和創傷情況.病程變化很大.數月后可完全消退,疣可持續數年并可在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再發.某些疣可以發生惡變.
有關血清學和細胞介導免疫的重要性還不清楚.因疣病毒顆粒僅見于表皮淺層(顆粒層及其外圍),所以很少有機會達到足以作為有效抗原的深度.另一方面,因器官移植或其他原因接受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可以發生許多類型的病毒感染,包括人乳頭瘤病毒(HPV),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這點提示某種免疫發病機制是有意義的.此外,在免疫正常的人群中許多疣可自然消失,以后終生免疫,這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癥狀和體征
尋常疣在人群中最常見,其境界清晰,表面粗糙,圓形或不規則形,堅硬,呈淺灰,黃,褐或灰黑色小結節,直徑為2~10mm.多發生在易受傷處(如手指,肘,膝,面),但也可廣泛分布.甲周疣(圍繞于甲板周圍)很常見.跖疣(位于足跖部)因壓力而變平,周圍為角化的表皮.可有明顯壓痛,表面削除后可見點狀出血,借此可與雞眼和胼胝相鑒別.鑲嵌疣是由無數小疣緊密相聚而形成的斑塊.絲狀疣是一種長的,細小新生物,通常好發于眼瞼,面,頸或唇部.其形態學與尋常疣明顯不同,是良性的并易于治療.扁平疣(光滑,扁平,黃褐色丘疹)多發生于兒童和青年人,好發于面部并沿抓痕自體接種.少見類型的尋常疣變異型別(如有蒂的或菜花狀)多見于頭和頸部,尤其好發于頭皮和胡須區域.
診斷
疣病毒含圓形,雙鏈DNA,大約有8000堿基對.每一型別由一定數目表示,可造成臨床上不同損害.限制分離各種型必須<50%DNA交叉雜交;亞型則>50%.雖然各個DNA是不同的,但多數人乳頭瘤病毒包括牛來源的都有共同的蛋白抗原,它可以在固定組織標本上出現,所有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這一試驗都是陽性,因此很有診斷價值.然而,當人乳頭瘤病毒變為惡性,其染色不再陽性,電鏡亦觀察不到.惡性疣中的腫瘤源性乳頭瘤病毒DNA可以通過現代分子雜交DNA技術找到.DNA的分型現僅在少數專門研究實驗室中可做到,這對判斷生殖器疣的預后非常重要.
治療
治療根據損害的部位,類型,范圍和損害的持續時間,病人的年齡,免疫狀況及對治療的要求.
多數尋常疣可在2年內自然消退或用簡單無瘢痕治療法去除(如由病人或其父母用含17%水楊酸和17%乳酸的彈性火棉膠溶液涂擦,每日1次,以后輕度脫皮).或由醫生作疣的冷凍治療(避開周圍正常皮膚),用液氮冷凍15~30秒鐘.此法常可根治,但需在2~3周后重復1次.對單個或較少的疣用電干燥法及刮除術效果較好,但可產生瘢痕.激光外科也有效,但也可產生瘢痕.任何療法1年內大約35%病人復發或出現新的疣,故應避免產生瘢痕的療法.
跖疣需用40%水楊酸膠布局部貼敷數日以浸軟之,當疣仍潮濕柔軟時以清創術去除,然后用冷凍或腐蝕劑(如30%~70%三氯醋酸)將其破壞.其他毀壞性療法(如二氧化碳激光或各種酸)可用于很多病例,絲狀疣可剪除或刮除也有效.
X線治療已不應用,因為它可使其更具侵襲性.
扁平疣常每天用維甲酸治療(0.05%維甲酸霜劑),如脫皮不足以使疣去除,可繼維甲酸后用另一刺激劑(如5%過氧化苯甲酰)或5%水楊酸霜.局部外用5-氟脲嘧啶(1%或5%霜)亦被用來治療扁平疣.無任何原因而發生炎癥的損害其后可自然消退.
幾種新療法也可應用,其遠期效果和危險性尚不清楚.一種是病損內注射小劑量0.1%爭光霉素生理鹽水溶液,常使疣發生壞死而治愈,甚至是頑固性跖疣.但是,有報道在用爭光霉素注射手指疣的部位發生雷諾征和血管損傷,這提示了不管此療法如何普及和有效,仍需謹慎.
泛發性疣及至今尚無治療良方的疣狀表皮結構不良,有報道口服異維甲酸或芳香維甲酸可改善或消退.但需由熟悉這些藥物及其副作用的醫生使用,特別是在孕期使用可致胎兒畸形.
干擾素,特別是α-干擾素損害內注射(每周3次,連用3~5周)或肌內注射可使難治的皮膚和生殖器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