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左旋多巴及其脫羧酶抑制劑聯合應用之后。多巴胺能激動劑的研究與應用受到重視。應用麥角類多巴胺能激動劑不但減少了左旋多巴的用量,并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癥狀。但隨著應用時間延長,對這類激動劑的反應發生退化 ,出現某些與麥角結構相關的不良反應。近年來開發出非麥角類新的多巴胺能激動劑——普拉克索,其化學名為 2一氨基一4,5,6,7四氫一6一丙基氮苯噻唑二鹽酸鹽(又名 Pramipexole.Mirapex,米拉帕) 與以往多巴胺能激動劑相比.其化學結構不同.對D3受體較D2、D4受體更具親和力,經臨床研究證實,治療帕金森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1 藥代動力學
普拉克索口服后能快速完全地吸收,約2小時達峰濃度,腎功能正常時,半衰期大約為9~12小時。其組織分布廣泛,蛋白結合率低,約15%,絕對生物利用度達90%。90%以上以原形由尿中排泄。腎清除率為5.5毫升/分鐘/公斤;總清除率大約為75%;老年人(>70歲)總清除率大約減少至25%。因此,推薦初始量以緩慢滴定給藥。西米替丁可減少其腎的清除率。
2 藥理作用及作用機理
體外研究發現普拉克索不同于麥角類多巴胺能激動劑 (如溴隱亭、Cabergoline、Pergolide),其對6種人類細胞色素P450酶活性抑制缺乏選擇性。與細胞色素P450酶之同無相互作用。但體內與體外的情況是否一致尚不明了。多巴胺能激動劑與左旋多巴不同。它直接刺激黑質紋狀體系統突觸后膜受體,不增加腦內DA濃度,不需要代謝轉換、神經突觸前貯存或主動運轉通過血腦屏障,這些藥物比左旋多巴有更長的半衰期和持續作用時間。然而,其與左旋多巴的相互作用導致最大濃度時間提前和較高的最大濃度,但左旋多巴吸收和滅活的程度沒有差別。因此,在聯合應用普拉克索作輔助治療時,應調整普拉克索的用量。臨床研究表明,鹽酸司來吉林、丙磺舒或多潘拉酮與普拉克索無相互作用。
帕金森病的神經生化、病理學改變至少包括兩條由紋狀體投射到蒼白球內的平行輸出通路,即直接與間接兩條通路失平衡,直接通路由D1受體介導,對皮質有興奮作用;間接通路由D2受體介導,具有抑制性作用。帕金森病時興奮性多巴胺能(D1)輸入缺失導致直接通路活力低下;抑制性多巴胺能(D2)輸入缺失則引起間接通路過度活動,以致丘腦對運動皮質的興奮作用減弱。靈長類動物試驗發現,可通過激活特異的多巴胺D2亞族受體而使 PD癥狀減輕。其中,似乎更主要的是作用于D2、D3受體。
普拉克索對DA受體的作用不同于麥角類多巴胺能激動劑。其對D2受體家族有其充分的自然活性,呈現高度選擇性,并且對興奮DA受體有更強的激動作用;對腎上腺素或5一HT能受體的作用很小。對D3較對D2、D4受體更具親和能力;其受體親和力排序依次為 D3>D2>D4;對D3的親和力是對D2的7倍。普拉克索主要集中部位除邊緣系統之外,位于腹側紋狀體、尾狀核和黑質等多巴胺神經元豐富的區域,盡管普拉克索更為有力地興奮DA自身受體,但其更好地集中于包含有多巴胺末梢和突觸后膜受體的投射區。由于普拉克索對D3的活性作用,對控制PD的精神并發癥可能有益。可能為一種潛在的抗抑郁藥物,單用或與經典抗抑郁藥合用,對伴有抑郁的PD患者可能更為有益。最近研究發現多巴胺能激動劑可能通過D3受體的激活來興奮尾狀核頭部 I型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的興奮可能在普拉克索 抗PD作用中發揮功效。
3 臨床應用
普拉克索片劑有0.125 mg、0.25 mg、1.0 rng、1.5 mg不同劑量規格。初始劑量設定在口服 0.375 mg/d。為亞臨床有效水平,逐漸增加用量至既能得到最大的改善,又能控制不良反應。一般為1.5~4.5 mg/d,分3次服,是有效安全的。早期患者最佳劑量可能在l.5~4.5 mg/d。晚期患者用最大劑量4.5 rag/d治療。可使病情顯著改善,療效優于安慰劑治療。
對 Hoehn—Yahr分期為Ⅰ~II期,包括使用過鹽酸司來吉林、抗膽堿藥和/或金剛烷胺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經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分組試驗研究證明,單一使用普拉克索治療早期PD有效。因而可以推遲左旋多巴的應用、并可延緩發生左旋多巴引起的運動障礙等不良反應。Hubble JP等報道55例.經6周劑量滴定階段。再維持4.5 mg/d 3周后,普拉克索組(28/55)UPDRS第Ⅰ部分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明顯改善,優于安慰劑組;UPDRS運動評分兩組雖無顯著差別,但與安慰劑組比較,平均44%有改善。似乎普拉克索占優勢。這些改善最突出的表現在手指拍擊、輕叩動作、手的動作及快速輪替動作、腿的靈活性、步態及全身的活動。由20個研究單位參與的多劑量分組研究中,264例早期PD患者分為5個實驗組 (1.5 mg/d、3.0 mg/d、4.5 mg/d、6.0 mg/d組和相應的安慰劑組),經 6周的劑量調整期及4周的維持期后,UPDRS總評分基礎值與10周時的評分之間平均劑量梯度(slope of dosage)變化,進行平均反應與劑量的線性回歸分析檢驗。具有極顯著意義。平均反應強度在各治療組非常接近,而與安慰劑組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UPDRS運動評分和ADL評分均顯示有相同的治療效果。研究中還發現療效與患者最初的病情嚴重程度有關,似乎對病情更嚴重的受試者更為有效。相對于安慰劑組 而言,10周時UPDRS評分改善程度,隨著普拉克索治療受試者UPDRS評分基礎值而增加。安慰劑組的改善似乎不取決于最初病情的嚴重程度。相似的相互影響在UPDRS運動和ADL分別評分中也能見到。認為普拉克索主要對運動有改善各梯度劑量均有改善。Shannon KM等對335例早期PD患者單一使用普拉克索,經7周劑量滴定階段,再維持4.5mg/d或最大耐受劑量6個月,試驗前后比較UPDRS運動和ADL評分,普拉克索組較安慰劑組評分明顯降低。從第3周開始兩組差別顯示出來,運動和ADL評分均顯著下降,并貫穿于整個維持期。
普拉克索在治療Hoehn—Yahr分期為 Ⅱ~Ⅳ期伴有運動波動的晚期PD,也是安全有效的,使患者UPDRS運動和ADL評分降低,縮短“關”時間,減少左旋多巴用量。采用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分組臨床試驗的多項研究,使用UPDRS運動和ADL評分。 Lieberman A等對病程小于9.4年,允許使用適宜穩定劑量左旋多巴的360 例晚期 PD患者進行32周評估。經7周劑量滴定階段,再維持4.5 mg/d或最大耐受劑量24周后,普拉克索組 181例與安慰劑組179例比較,結果顯示普拉克索改善患者“開 和“關”期間的運動功能和 ADL。減輕“關”期間的嚴重程度,縮短“關”期持續時間 (31%),并減少了27%的左旋多巴用量。“開”和“關”期間Hoehn—Yahr分期嚴重程度也得到減輕。改善最明顯的是靜止性震顫、肌僵直和肢體運動遲緩。
加拿大與歐洲6個國家共34個單位,對247例病程7年以內患者進行普拉克索、溴隱亭與安慰劑的臨床對比研究。普拉克索組79例、溴隱亭84例與安慰劑組83例,普拉克索最大劑量為4.5 mg/d,溴隱亭最大劑量為30mg/d,增量期為l2周,維持期為24周。結果顯示,普拉克索組ADL 明顯改善26.7%,溴隱亭組為14%;運動評分改善在昔拉克索組為 34.9%,溴隱亭組為23.8%。普拉克索減少l5%的“關”期時間,使“開”的時間大約增加2.5小時;而溴隱亭組未出現顯著增加。在普拉克索組于第4周開始出現“開”期時間增加, 持續整個維持期;而溴隱亭組直到第8周才有較輕的改善,未持續到28周。提示在減少“關”期時間上普拉克索較溴隱亭起效快、持久,在改善晚期PD的功能障礙上優于溴隱亭。在總體療效評估 (Global clinical assessment of efficacy)中顯示出普拉克索較溴隱亭有顯著改善。另外,對治療可以耐受并有反應的受試者研究中,7周內漸增普拉克索劑量至1.5mg 3次/d;隨后維持治療6個月,普拉克索(179例)與對照組(175例)比較:UPDRS-ADL評分改善分別 為22%、7.1%;UPDRS運動評分改善分別為24.7%、10.7%;平均“關”時間改善分別為35.1%、8.3%;左旋多巴維持量分別減少24.8%、5.5%,均有統計學意義。另一項24例患者11周前瞻性、單盲、安慰劑對照、平行分組試驗中,普拉克索7周內漸增至最大耐受量或1.5 mg 3次/d;隨后為 3周的維持治療。結果表明,盡管“開”期間 ADL評分無顯著改善,但“關”期減步了24%。普拉克索組與安慰劑組運動評分比較,前者有明顯改善。在治療期間普拉克索平均劑量為3.5mg時,左旋多巴的維持量降低30%。
4 藥物的不良反應
總體來說,普拉克索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劑量達到6.0 mg/d時耐受性不佳,嗜睡較為常見。所發生的不良反應與其他多巴胺能激動劑相似。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嗜睡、頭暈、惡心、嘔吐、體位性直立性低血壓、異動癥 (dyskinesias)以及骨骼肌疼痛、疲勞、頭痛、眩暈、肌張力異常、失眠、幻覺、精神錯亂、便秘等。與安慰劑組相比,惡心、幻覺、失眠、嗜睡、便秘、直立性低血壓較為多見。不良反應有隨普拉克索劑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無致死的病例報道。無肺、胸膜纖維化并發癥出現,而麥角類多巴胺能激動劑有發生胸膜、肺纖維化的報道。Hubble JP等將直立性低血壓限定為安靜臥位5分鐘后的臥位血壓,比站立1分鐘時立位收縮壓降低20 mmHg。據此,所有受試者(治療組與安慰劑組55例)均出現1次或1次以上的直立性低血壓,但兩組間無統計學差別,并多數發生于最初的幾周,均無需治療。據報道,普拉克索組直立性低血壓發生率為10%~64.1%,而安慰劑組則為 6%~59.2%,晚期患者發生率更高 ,兩組均以無癥狀性低血壓為多。也有報道,低血壓并不常見。幻覺發生率在普拉克索組明顯高于安慰劑組,以幻視為多見。其發生率也以晚期患者為高,普拉克索組分別為 4%、6.6%、 l 2%、14%和19.3%;安慰劑組分別為 0%、0%、2%、13%和 0%。此外,血GOT、LDH增高各有1例。受試者退出試驗的原因,在普拉克索組主要為疲勞、頭暈、嗜睡、心血管問題、精神錯亂、幻覺、頭暈或為病情加重,而安慰劑組主要為病情加重所致。普拉克索經一系列動物毒理實驗,未表現出致畸、致癌怍用和致突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