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由于原發(fā)性皮膚脫色性病變而形成的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白色斑片,它是由于皮膚和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活性減低或消失,導致黑素顆粒(即黑素體)生成的進行性減少或消失而引起的局限性或泛發(fā)性脫色素性病變。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明了,多數(shù)學者認為白癜風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自身免疫性皮膚病。現(xiàn)有研究應用驅蟲斑鳩菊注射液和白靈套裝聯(lián)合窄譜中波紫外線(窄譜UVB)治療白癜風,得到如下療效和安全性的觀察評價報告。
資料與方法
研究選取153例經(jīng)臨床診斷明確的門診患者,其中男87例,女66例,年齡在l6~58歲,病程1個月~12年。將患者隨機分為3組,其中第1組50例,第2組49例,第3組54例。3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皮損分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患者近1個月內未接受過皮質類固醇激素、紫外線、光感藥物治療,也未接受過其他系統(tǒng)用藥。
第1組病人肌肉注射驅蟲斑鳩菊注射液,面積小可在病灶四周局部皮下注射,l小時后選用窄譜UVB輻照全部皮損,隔日1次。第2組口服白靈片和外搽白靈酊,1小時后選用窄譜UVB輻照全部皮損,隔日1次。第3組病人采用肌肉注射驅蟲斑鳩菊、口服白靈片和外搽白靈酊,方法同第1組和第2組,1小時后選用窄譜UVB輻照全部皮損,隔日1次。
臨床結果
治療l2周后,臨床療效結果如表1(略)。第1組總有效率為58%,第2組總有效率為44.9%,第3組總有效率為70.4%。此次研究結果顯示驅蟲斑鳩菊注射液和白靈套裝產品聯(lián)合窄譜UVB照射治療白癜風較單純采用驅蟲斑鳩菊注射液或白靈套裝聯(lián)合窄譜UVB照射治療白癜風方法為優(yōu)。
在治療期間,8例患者外搽白靈酊后出現(xiàn)局部紅斑瘙癢癥狀,給予爐甘石洗劑外搽后癥狀消失,不影響后續(xù)治療。接受窄譜UVB治療時,有12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紅斑反應,5例患者出現(xiàn)皮膚瘙癢,分別給予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不影響后續(xù)治療。
分析討論
驅蟲斑鳩菊是維吾爾醫(yī)生治療白癜風的主要藥物。有散寒止痛、化瘀消腫、殺蟲去斑的功效。白靈內服片有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豐富微量元素,影響和促進酪氨酸酶活性,具有雙向脫色和生成色素細胞作用。經(jīng)觀察,本次實驗中153例白癜風患者采用驅蟲斑鳩菊和白靈聯(lián)合窄譜UVB治療的情況結果顯示效果優(yōu)于其他兩組方法,其治療效果好,不良反應少,患者的耐受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