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也會抑郁?怎么可能?小孩都是無憂無慮的,整天嘻嘻哈哈的,不用任何事情,盡情享受著他們的童年時光?墒鞘聦嵉拇_如此,有些小孩會患上抑郁癥,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樣的兒童易患抑郁癥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臨床接診均發現: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礙的患病率與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為12.1%,瑞典為11.4%,法國13歲以下兒童中,抑郁障礙的患病率為10%。整體而言,抑郁障礙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在兒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異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為與成人抑郁相比,兒童抑郁表現出更多的行為紊亂,容易被誤診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等,而青少年抑郁則常常被認為是“成長的煩惱”,給予引導和鼓勵煩惱期就會過去的。但是臨床案例顯示:兒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礙(抑郁癥、躁郁癥和心境惡劣等)病情較成人嚴重,病程更長期慢性,發作時情感的轉折起伏更為快速且短促,癥狀緩解期短,對藥物療效更差,自殺率更高,整體的社會功能遭受嚴重破壞,家人和社會的負擔更重,自殺已成為青少年死亡的頭號原因。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在兒童青少年抑郁障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礙呢?
首先,從年齡上來說,青春初期為抑郁的易發階段,以初一、初二(13-16歲)最為常見,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發病早1-2年,出現頻率最多見的抑郁癥狀是情緒低落、易激惹和精力減退和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問題,13歲以上出現自責、無價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小學生,而小學生抑郁水平隨著年齡增長和年級增高呈上升趨勢,這一趨勢在女生中尤其明顯;在性別上來說,從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顯著增加,雖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體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現抑郁的增長速度快于男生。整體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這一結果卻相反,與女生在青春期身體上的變化和帶來的壓力等可能有關,也與孩子青春期時,家長常處于“中年危機”這一自身困難時期可能自顧不暇有關。所以,如果是男孩,我們從小學五六年級就應該關注其情緒的變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們尤其要關注她們生理發育變化階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時,家長們也要努力的自己順利度過中年危機,及時在處理自身情緒和良好教養孩子方面做好統一與協調。
其次,在家庭方面,從遺傳角度來看,有結果顯示家族內發生抑郁癥的概率約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緣越近,發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兩系三代成員有抑郁的病史,那么這個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礙,且女孩受遺傳的影響要高于男孩。父母單方或雙方罹患抑郁的話,孩子更可能從遺傳上獲得抑郁的易感素質和易感氣質,他們也更多的處于父母抑郁的教養環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較差的適應性應對技能,他們更可能采取拒絕或過度控制的教養方式,而這些教養方式會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現出嚴厲懲罰、充滿批評、拒絕和敵意,以及過度干涉和保護等,同樣將導致或加重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而給以更多的關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溫暖,如母親對幼兒敏感性高時,將能減輕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或減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貧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從家庭因素來看,兒童抑郁與母親有關,而與父親似乎關系不大,母親如果心理控制力較差,對孩子的接納度較低,常常將各種憤怒、不滿或抱怨歸于孩子身上,那么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關系破裂,那么兒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離異的困擾而出現抑郁。但是,原本存在嚴重婚姻沖突的父母如果離異或分居,反而有可能減少兒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險性,且兩年后,這種危險度更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說,父母關系不和睦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性影響排序中,影響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響最大的,是不見又不散。
在社會支持方面,當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師和朋友支持的時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見的是缺少朋友、社會退縮、孤獨感、在學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關系差。所以某種原因導致生活環境的改變,例如寄養、寄宿上學、搬家、轉學、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風險也會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觀體驗就是無望、無助、無價值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無”癥狀,當孩子感受到整個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對自己發展和維持社交關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會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為,遠離同伴,導致在遇到困難時,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尋求同伴的支持和幫助,難以很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維中。他們也容易懷疑自己不能控制環境中潛在的威脅,對環境事件充滿擔心,常處于強烈的應激和焦慮、喚起狀態,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緒而出不來。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賴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評、自卑、性格偏內向、較孤僻、不愿與人交往、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缺乏獨立性、缺乏進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應對事物的歸因方式上,傾向于把壞事件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認為這種情況會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們會過度消極悲觀的認為這種壞事情會因為自己的不好而反復出現,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將自己的幸福和滿足感完全歸因于自己所獲得的學習成績,那么當他們的學習成績或排名達不到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時,他們也更容易抑郁,這更加提示我們要加強對應試教育的良性引導,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龍的心態上,除了希望孩子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以外,更要加強對他們興趣愛好的培養和支持。抑郁的一個核心癥狀是興趣缺乏、樂趣喪失,現在的學習競爭壓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學習上差點,但是他依然會有屬于他自己的那份開心和熱情,有效防止抑郁的發生。
最后,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身體健康水平低下的兒童更易產生抑郁問題,且在這方面與健康狀況良好的兒童有極顯著的差異。軀體疾病本身就對兒童青少年構成應激,尤其是造成或輕或重、或暫時或長久的身體缺陷的情況下。在軀體疾病的背景下,治療疾病的過程嚴重擾亂了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患兒感受到挫折或限制、與熟悉環境分離,使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感、變得不知所措、焦慮不安、孤立、沒有歸屬感、對他人評價敏感等,且逐漸影響其自我概念的發展,孩子越關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視生活的其它方面,興趣和熱情驟減,越關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難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難感受到樂觀積極的未來,越來越感覺:我是不好的,我沒用,我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